第一次远行( 作者:李文龙)
一九七五年,我正上小学五年级,那年暑假一个周末,父亲去县城办亊,叫我一同前去见见世面。这是我第一次进城,也是我第一次出远门,平时仅在老家一公里范围内活动,偶尔去距离两公里的金孔区场镇,回来都会向小伙伴炫耀很久。那时候觉得区场镇就是最大的了,听父亲讲过,县城至少有十个区场镇大,一直心生向往。
当天一大早,从老家步行二十分钟就到了车站。我们去得最早,有幸寻到座位且靠前邻窗,父亲对我说,前面空气好些,可看沿途风景。不一会儿落落续续车上就有三十多人。
那时候公路全是泥巴路,且又不平整,到处是烂泥坑,一路上经过许多场镇,每到一个场镇就会听到有人高喊: 师傅,刹一脚!刹一脚!一路频繁上下客人,车里挤得满满当当的。当时,我觉得县城离我家太远了。
历经三个多小时才终于到达县城。记得我们是从东门进入县城,沿着青石板路进入繁华的十字街道。街道两旁铺面整齐,街道上熙熙攘攘,不时阵阵吆喝声。卖农产品的、草药的、修鞋的、挑扁担的、背背篼的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父亲很了解县城,他带我去了东门桥,十字街,县委大院,电影院,笔塔等许多地方,这个古老县城的风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快到中午饭了,父亲带我回到东门附近,在华华旅馆处小吃摊吃了两个大包子,而父亲只吃了一个馒头。我感觉真香啊!直到到今天,我都没有吃过那么香的包子!所以,我一直记得华华旅馆这个地方,印象中应该是今天的宏宇广场西面吧。
那时候,一般区上通县城有两趟班车,早上七点和下午二点,错过了时间就无法往返。我们要赶下午班车返回,但那时我们都没有手表,只能估摸时间。吃过饭,父亲告诉我,他要去买一些木工材料,叫我在东门囗等他。
约莫十分钟后,他肩上杠着一大包购买的东西,大步向我走来,他满头是汗,背心都湿透了,在人群里显得非常高大挺拔!他大步流星走到我跟前,拉着我的手,急急忙忙赶往车站。
也许在十字街看希奇多玩了一会儿,误时了!没有赶上返程班车。只听父亲说:完了!怎么办?然后转头告诉我:不急,看能否搭上货车或拖拉机。
父亲是一位木匠,是方圆十里出名的掌脉师,那些年,农村大多数人家因子女大了要论婚嫁,老宅住不下,需要从老宅搬出,新修川斗架土墙瓦房。我父亲的木工手艺是当地一流,经常外出,带上徒弟给别人家修新房子,所以他的人缘很广。
只见他在车站东张西望,不一会儿,他便与一位开拖拉机的人打上招呼,相互交流什么我不清楚,大概是可以把我们带到八角区场,八角区离金孔区还有大约十公里。父亲立马招呼我上车。我们只能坐在拖拉机拖斗里,在两边夹角坐下。父亲告诉我,坐拖拉机十分颠簸,如果要站起来,要用两手扶着拖斗上缘,这样才稳当。
拖拉机行走的声音很大,一路颠簸,冒着浓烟,像一个走路跌跌撞撞的老人,我十分害怕,卷缩在拖斗夹角里,父亲时不时盯着我,并紧挽着我的手臂。我多次问父亲,大约好久到,他总是说快到了。
返程约莫二个小时,车还在陌生的路上,天又下起了零星小雨,我们就用车上的废弃纸板挡着风雨。
又过了很久,父亲告诉我,我们马上到八角区了。八角区与金孔区相距十公里,我们得步行回家!父亲还告诉我,乡村小道离我们家只有十里路,翻过几座山就到了。
告别拖拉机师傅,我们立马开始步行,父亲说,天黑前必须赶回家。父亲挎着大包,迈着坚定的步代,我紧随其后。
小雨停了,太阳出来了!我们一会儿走在乡村田野,一会儿步入深沟河谷,翻过一座又一座山岗,天色逐渐暗淡,当翻过最大一座山岗时,父亲突然对我说: 我们到了!
山下一排平房印入眼帘!白色墙面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出金光,十分耀眼。啊!这正是我们乡村小学,我立马明白,我们回家了!
这条十里的乡村小道,我们大约走了一个多小时,多年后我才明白,那时修公路都是沿着山脚,山坡,河畔,尽量不占用土地。所以公路都是弯弯曲曲的。而乡村小道线路较直,走乡村小道自然会节约许多时间。
父亲早己离开了我们,我也在县城工作了几十年,新县城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每次路过东门城门,总能勾起我第一次进城的美好回忆。
如今县城公路四通八达,两条高速公路都可直达我的故乡,只要半小时就可回到童年生活的地方。
人生的第一次远行一直铭刻在心,那一次回家最后步行十里路程留下的深刻印象,几十年后的今天,多想再次行走那条乡村小道,由于早年新农村建设退耕还林,那条崎岖的乡村小道早已不复存在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