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长,嘉陵清,共建学校兄弟情。” 5月30日,歌曲《巴山少年》在南充市嘉陵区之
“之江长,嘉陵清,共建学校兄弟情。”5月30日,歌曲《巴山少年》在南充市嘉陵区之江小学响起。这首歌创作于2014年,再次聆听到熟悉的旋律,时任南充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75岁的作词者冯文广十分欣喜,“没想到一唱,就是十年。”
之江小学,原为八角乡小学,因浙江省对口帮扶援建,定名“之江小学”。2004年5月17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亲自为学校培土奠基。《巴山少年》是之江小学校歌,由冯文广作词,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曾晓安、硕士生导师毕波作曲。
5月31日,之江小学向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同学们收到回信。这首校歌背后的故事,也再次受到关注。
一拍即合“一个学校,需要有一首校歌”
冯文广还记得,2014年夏天,刚在南充到任不久后,在市关工委主要负责同志的邀请下,他第一次来到嘉陵江畔的之江小学。尽管学校已经放假,但时任校长唐文东仍然早早地在校门口等候。在学校图书馆保存的相册中,浙江援建的工作照引起冯文广的注意。“老旧的校舍,与崭新的教学楼、塑胶运动场形成鲜明对比。”
“校长很感慨地告诉我们,浙江援建前,这是所贫穷边远的农村小学,修这么好的校园,想都不敢想。”冯文广颇有感触,决定在开学后再来看看。
2014年秋天,开学不久后,得知西南石油大学已经与之江小学结对子,志愿者每周四下午会到校开展活动,冯文广再次与市关工委的同志来到学校。正值课外活动时间,操场满是活蹦乱跳的孩子,场面十分欢乐活跃。“我们还缺一首校歌,您能不能给我们写一个啊?”交谈中,唐文东的一句玩笑,让冯文广难以忘却。
一拍即合。“校长的请求一直在我脑中回荡,一个学校,确实需要有一首校歌。”冯文广表示,校长的请求让他有了创作冲动,自告奋勇,为校歌作词。因学校地处秦巴山区,校歌被命名为《巴山少年》。
一脉相传“‘之江’背后的浙川情,值得被传唱下去”
“感恩之江情,恩育中华魂。”在之江小学,感恩浙江援建、勉励学生奋进的语句随处可见。这种感激之情,也被融入到《巴山少年》的创作中。《巴山少年》,一唱就是10年。截至目前,学校已送走了近千名毕业生。
“主歌的首段是之江长、嘉陵清,之江在前,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孩子,先懂得感恩。”冯文广介绍,尽管歌曲只有不到100个字,但寓意明确,辞藻简约、朗朗上口。“是一首感恩的歌,更是一首勉励自己的歌。”《巴山少年》的歌词,由此诞生。
几天后,在西华师范大学,冯文广向音乐学院表达了想为《巴山少年》谱曲的想法,立刻得到了院长曾晓安和青年教师毕波的支持。“我告诉两位老师,有这样一所农村学校、一群可爱的孩子,我自告奋勇,试着为他们写了一首校歌。”2015年春节后,《巴山少年》初具雏形。
“毕波老师一遍唱罢,大家都喜上眉梢,禁不住热烈地鼓起掌来。”回想起《巴山少年》寒假后的首次亮相,冯文广依然十分激动。在之江小学校长和老师代表,及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部分师生的共同见证下,《巴山少年》正式被认定为校歌。
随后的“六一”国际儿童节,冯文广再次来到学校,全校学生齐唱《巴山少年》。“我的眼前,有几百个淳朴的孩子,唱着自己的校歌,讲述着浙川情,在太阳升起的地方,在国旗飘扬的地方,那感觉太棒了。”冯文广告诉记者。
附:《巴山少年》歌词原文
之江长,嘉陵清,
共建学校兄弟情。
我们是巴山好儿郎,
书声朗朗高入云。
长大做个英雄汉,
美丽家乡满园春。
嘉陵长,之江清,
心连心,望北京。
德智体美爱劳动,
知行合一会感恩。
长大做个英雄汉,
幸福家乡满园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