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73460 发表于 2022-12-4 07:37:05

听歌曲《叶洒山河,根留人间》

听歌曲《叶洒山河,根留人间》

李由

人们对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纪念,一般有两种形态:一是可见的、物质形态的,如碑刻、堂馆、雕像、典刊等,第二种是软性的、意识形态的,如民间传说、艺术作品、口碑相传等。这两种形态常常融合牵袢,构成了人们对历史及人物的追思载体、情感通道与精神传承。

而艺术作品是最能“心口相传”直击人心的。因为它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局囿,在任何时空甚至不知不觉的涌现与传播。

对心中的英雄之歌咏就是这类载体典型的代表,它们均具有挥手激起万壑松的巨大能量。从《东方红》《春天的故事》到《陕北来个刘志丹》《歌唱二小放牛郎》以及重庆本土作家的《那一片云》等等等等,无不都是在短短的几分钟里让人们从心灵深处感触到伟人与英雄的精神品质、凛然气概和卓越功绩。它们往往会在人们的精神基座上积淀起一种无比的思想能量,而这种能量常常会汇集成一种使一个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动力与源泉。

在开国元帅刘伯承130周年诞辰纪念之时,我听到了这样的一首歌曲,深沉凝重、舒展大气。一句“叶洒山河,根留人间”,把刘帅戎马一生的革命生涯和丰功伟绩、骨灰洒青山、魂归故里的高风亮节和与人民在一起的博大情怀跃然到了我们的耳边。

这首作品的词曲作者都是开州人,如我一样。我们这几代开州人从小就浸淫在“帅乡”的自豪中,大小就知道“娄山关”、“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彝海结盟”等父辈的传颂中,似乎开州人骨子里就有一种“先天的英雄气概”。

本地人写自己本土的偶像与英雄肯定和其他不一样,他们往往会比其他人更能从“心灵深处”着笔。

“眼里是你破浪扬帆,心中萦绕无尽思念。”词作家陈刚是一位高产的作家,他的诗和歌词我在很早的时候就拜读过多篇。近年来佳作颇多,可谓“纵横裨阖”、“逸兴遄飞”。

切入点的新颖与主题立意的高远是他的特点,大约这得益于他丰富的阅历和他勤奋的笔耕以及他那“功夫在诗外”的灵慧吧。

在这首作品中,一句“叶洒山河,根留人间,”就道出了的英雄的品质和开州167万儿女对自己土地上英雄的敬仰与怀念。

这类歌词的创作困难很大,毕竟元帅的一生是惊心动魄的更是丰富多彩的。所以要求词作者既要具有二月花般的领异标新的文采,更要有三秋树般删繁就简的勇气。

歌词的写作是一个看起来轻省做起来烧脑甚至会费力不讨好的事。开州有句民谚“包子楞个大、汤圆楞个圆,看者容易做者难”,用来描述歌词创作是再恰当不过了。

虽然现代语言体系下的歌词创作不再受制于类似于《水调歌头》《鹊踏枝》《清平乐》之类曲牌限制,也不十分强调“平平仄仄平平仄”之类,但在主题、导向、审美、音乐化等方面仍然局限很多,毕竟只有几十百把十字的东西。但由于歌词的特殊性,“十三辙”和“十八韵”的框框还是要讲究的,所以留给作者可用的字也就屈指可数了。要在有限的几十个字里构建一个全新的主题,成为一首与众不同的作品,其难度并不亚于写一首长诗。好在,歌词的创作的重要性目前已经引起了大家的正视,据说在现在的高级职称评定中还增加了一个“一级作词”类别,似乎就是这个道理了。

歌曲是词曲一体的耦合,优秀的作品往往二者俱佳。既要有词的隽永入心更要有旋律的流畅入耳。

这首二段体的歌曲,在以开州民间音乐为动机的基础上,既采用了e小调的骨架又间杂了G大调的乐思,显得深沉、厚重与抒情。

开州地处渝东北三峡库区与秦巴山脉交汇地带,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来有“金开县银万县”的说法。其文化交融非常丰富,人文底蕴十分深厚,各类名歌民谣不甚枚举。

曲作家周亚辉先生也是开州人,打小就沉淀着这方水土的音乐DNA,加之后来从事专业音乐创作与教学,所以在对民族音乐的管弦化、时尚化的运用上常常信手拈来、喷薄而出。他的旋律流畅、时尚、大气,所有的和声、调式等专业技巧均隐藏在他那看似简单的旋律之间,常给人一种“飞流直下”的气势与“心潮逐浪高”似的潜在动能,从这首作品旋律不停出现的5度大跳以及主歌与副歌的构架与旋律延展上即可见一斑。其实,这既是一种功力也是一种艺术家的良好创作状态和姿态。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

总书记曾对艺术家寄语,“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

铭记历史、尊重英雄,这是一个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动力与源泉。歌曲《叶洒山河,根留人间》就是践行这个方向的千千万万个优秀代表作品之一,在短小的篇幅里,给我们讲述了一名“功高不居功,位尊不恋位,权重不擅权”的元帅的故事。这个故事,是“汉土丰盛”的开州的故事,是出过巴蔓子、邹容、刘伯承、聂荣臻、卢作孚、邱少云、钓鱼城等的英雄重庆的故事,也是一个伟大中国里的故事。

(作者为重庆市艺术创作中心音乐舞蹈部主任、词曲作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听歌曲《叶洒山河,根留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