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2678 发表于 2022-11-7 06:39:22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莫言在《晚熟的人》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并且是被劣人催熟的。后来虽然开窍了,但他仍然善良与赤诚,不断寻找同类,最后变成最孤独的一个人。”

当人人都追求出名趁早时,莫言却说自己更喜欢晚熟。

“晚熟的人,到了合适的时候,出现了能让他展现才华的舞台,他便会闪闪发光的。”

莫言自身便是如此。

57岁那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而这一年,距离他开始写作已经过了整整31年。

辉煌来得虽迟,但终究是来了。

获奖之后,许多读者比莫言还着急,希望他尽快出新作品。

但莫言不急不躁,沉寂了长达8年的时间。

8年之后,他携新作《晚熟的人》重返读者视野。

《晚熟的人》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曾仕强教授作词的这首歌,原来写尽了……


我们敬爱的曾仕强教授和小儿子曾以仁老师,曾一起作词了一首名为《上善若水》的歌,让人看后,不禁陷入沉思和省悟。

歌词如下:

道常无名,祸福相依。上善若水,依道而行。顺其然,心无牵挂。知其然,喜悦人生。人生浮华不奢求,喜乐常在乐陶陶。滚滚红尘莫回首,轻松自在乐逍遥。人从道来又道去,离开大道妄自然。

看似简洁的几句歌词,却把人生和大道的关系做了开示。

今天,我们结合曾教授著述,来解读下这首让人醍醐灌顶的歌曲,希望大家都有所得,更好地去体悟践行。

1

道常无名,祸福相依

老子说:道常无名。“道常”,指道的常规、常质,倒过来就叫常道。

常道是没有名字的,但偏道是有名字的,所以不能说道完全没有名字。

如果讲本体的话,道是没有名字的,可是讲道的作用就开始有名字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把道体跟道用分清楚。

有人就有疑问了:不是说不要分吗,怎么还分呢?

老子一再告诉我们,分是不得己的,要勉强来分,为了做研究而分,为了说明而分,而且要适可而止,不要养成分的习惯,什么都要分,就糟糕了。

事实上,我们经常是要分的。因为人有了身体以后,自然就分了。如果回到道体,没有身体,也就没有分了。

所以,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祸福是变动的,现在看起来是祸,不久之后会发现,原来是福。现在看起来是福,过后才知道原来这是祸。

我们都知道祸福是会变动的,但是谁都不知道祸福是怎么变动的。

“福兮,祸之所伏”,福跟祸是互相依附的。

你根本看不出来,害你的人原来是你的贵人,对你好的人原来是你的仇人。

等到你完全明白了,都已经时过,挽回不了了,要怪就怪自己不好好修道。


2

上善若水,依道而行

《道德经》第八章开篇就说:上善若水。

就是告诉我们人应该修道,但是修道要有一个榜样。这个榜样就是水,我们应该向水学习。

老子为什么说“上善若水”?

原因很简单,就是下面这句话: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善”就是善于的意思;“善利”,就是利而不害。

“处众人之所恶”,人之所恶就是低下,水就喜欢低下。老子也提醒我们,低下没有什么不好,因为高低本来就是相对的。

如果人一定要高高在上,那基层的事情谁来做呢?

“人之所恶”就是人都很讨厌比别的人低下,可是水却往低处流。往低处流,不叫下流,它是冲走一些污泥,这不是好事情吗?

“故几于道”,“几”是几乎的意思。

“故几于道”,就是几几乎乎接近于道,但不能解释说水就等于道。水是道很好的象征,这样说才比较妥当。

水,很善于无私地帮助万物,无私地利于万物而不求回报,它没有说你用它,就要收你多少钱。

至于水费,那是人在收,不是水在收。水把船渡过去,若收费也是人在收,不是水在收。

人利用水来收钱,那是人的事。人要争水道,要把水圈起来,不让下游用,这些都是人的事。

水本身是不争的,它只有一个方向,即低的地方,它就流过去,仅此而已。

老子不仅用水来象征良好的德行,还把水看作是“道”的象征。

所以说我们要学习水的“道”性,以道而行。

3

顺其然,知其然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不是说道效法自然,而是说道就是自然。我们必须顺应自然的而生存。

但是有一点要清楚,作为人,如果凡事只听其自然,任其自然,那就和动物没有两样。因为听其自然,就是顺应本能了。

只有尽了人事而听天命,心无愧疚,才叫顺其自然。

然而人的苦恼、忧愁、愤恨,大都来自于尽了人事,还偏颇于得失心。

顺其自然,是接受缘生缘灭的自然法则,抱持“万般都是缘”的心态,一切随缘就好,就是要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但人超过五十岁,到了知天命之年,就不要太去想自己要做什么,因为自己想,不如老天替你想。

老天对你安排什么,你就做什么。

所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叫自然。知道我该怎么做,但为什么要我这样去做?也不必这么辛苦去了解。

了解的我就了解,不能了解的就随它去。这样才能有一个喜悦的人生。


4

浮华不奢求,红尘莫回首

《道德经》里说:有生于无。

而我们往往注重看得见的东西,其实有形的东西最终也都会化于无,看不见的东西才更重要。

《道德经》又在第十二章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圣人为腹不为目”,圣人不是顾着吃饱肚子,而是寻求内心的充实。“目”,指外界所有的东西。

什么叫圣人?老子说就是内心安宁、平静,不受外面的引诱、惑乱的人,因此他不为目,不为看见的那些东西张罗,甚而拼命。

所以说,做人做事不要站在社会的世俗面,不要处于表面形式的花样,一天到晚想自己能得到什么好处和功利。

一个人去掉那些很浮华的、很形式的、很表面的东西,真正拿到实实在在的、很敦厚、很笃实的道,然后就可以遵道而行。

因此,滚滚红尘皆是修行的道场,用我们有形的身体,来修养我们内在的品德。

所以,《易经》里说,一切发生的都是好事。何时何地都是在给予我们修德的机会。

凡事已过,都不要去回头后悔,重要的是吸取教训,导正自己的思想认识,从现在做起,一步步改正,修德才要紧。

5

人从道来又道去,离开大道妄自然

《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把中间那几个字省略,就是“道生万物”。

“道”是天地没有生成以前就存在的东西,叫作宇宙万物的总根源。一切都是“道”生出来的。

那老子所讲的“道德”是什么呢?

道是宇宙万物的总根源,是本体,永恒存在的。

可是,道既看不见、摸不着,也听不到、闻不着,那怎么办?很简单,就是从人的行为来看。

所以老子说,道之在天地叫作道,在人身上就叫作德。每一个人身上都有道,没有道,人就活不了。

既然有道,就看要不要把它发扬出来。

我们每个人,都是从道中来,最后也会回道中去。

如果我们表现得合乎道的要求,那么就叫上德;如果表现得不合乎道的要求,那就叫失德。

道不分上下,没有好坏,但是德一定有上下,一定有好坏。

因此,我们要把道当做一面镜子,调整自己的德行。你有什么欠缺,向哪里去改善?向正道,而不要偏离。

每一个人都要记住,我们一生都是要走正道的,这样才会心安理得,才会平安顺利。

换句话,如果从生死的角度来说,人生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求得好死。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要追求圆满的。

通过不断地改造自己完善自己,弥补自己的不足,完成自己此生的功课,最后心安理得地离去,开始新的轮回。

总之,大道至简,往往简单的几句话,就能点明人生的至理所在。

敬爱的曾仕强教授用尽一生心血,来正本清源,讲清了中国人的道理,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

而这些智慧,最重要的是要我们在一言一行中,去践行体悟。

否则就会一知半解,不能内化于心,透通它更高一层的不言之妙。

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他的话总是这么精辟,观察生活中的细微小事,从而写出戳入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文字,所以他的文字才能赢得我们的共鸣,他的小说才能受到众人的崇敬与敬仰。

写到这儿,我也很有必要给大家推荐他的新作《晚熟的人》了。


莫言短篇小说集《晚熟的人》是一部读懂人性的佳作,是莫言获诺贝尔奖之后的首部作品,于2020年出版。由12个故事组成。整体上属于现实主义题材,作者本人也参与到了其中,刻画的是当代农村社会的众生像,很贴近生活。

莫言花费了八年时间才将其完成,他将自己大半辈子的人生智慧与阅历全然写在了书中,毫不吝啬地跟我们分享。我们可从书中学来智慧,将人性研究透彻。


《生死疲劳》:诺奖得主莫言代表作,一部蕴含着能让莫言拿到诺贝尔文学奖的秘密的小说,这是大家对这本书的评价。

读了之后,我的第一感受就是这本书太接地气了,没有什么优美华丽的辞藻,也没有风景如画的意境。有的是各种幽默风趣描述和通俗易懂的方言,而最妙的是他写文的视角。他通过了转世轮回的方式,用动物的视角去写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和人们细致入微的生活习惯跟社会风貌。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说过:“莫言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但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并不一定会得诺贝尔奖,当莫言用魔幻现实的手法,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地对人性的探索来讲故事后,他就成为了世界级作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