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歌曲如何演绎好“历史的天空”
古风歌曲如何演绎好“历史的天空”
近年来,以历史、古风为主题的歌曲越来越多,已逐渐成为一种音乐类型。我们为什么喜爱古风?“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不思量,自难忘”……受到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诗词文化影响,现代人热爱古风,热爱的是它承载着的对于遥远时光的追念、对另一种生活的幻想,和对诗化的事物的审美向往。
但与此同时,对一些古风歌曲“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仿古劣迹”的批评质疑也非常尖锐。一位博主总结其填词套路:“时间必须是‘千年’,地点动不动就‘天下’,人物则多是‘谁人’,起因常见‘离愁’,经过多要‘徘徊’,结果就是‘殇’。”或是直接生搬硬套古诗文,随意排布。
古风歌曲创作该如何“借古抒情”,演绎好厚重历史和传统之美?去年,著名词作者王健去世,在社交媒体上,网友们献上追思,并再次回味她的经典作品。1991年至1994年间,王健与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合作,为电视剧《三国演义》(1994年版)创作了10余首插曲,《历史的天空》《这一拜》《卧龙吟》《子夜四时歌》《丈夫歌》《江上行》《貂蝉已随清风去》《淯水吟》《哭诸葛》等充满古韵与英雄气概的歌曲,均是出自她们。网友纷纷评论:“这才是真正的古风!”“王健先生真词人也!”
谈到古风歌曲创作,我们不如从这些历经岁月磨洗的经典中寻找思路。以《历史的天空》为例,作为片尾曲,这首悠扬婉转、意境深远的悼古之歌是许多人古韵歌曲的启蒙。
它的歌词凝练大气,通过现代人对历史的回味和审视阐发了“聚散皆是缘,离合总关情”的精神内核,给人豪迈悲壮之感。王健用了整整45天的时间写了三个开头、前后修改六次才最终完成。在创作过程中,她一面回顾中国千载历史的波澜壮阔,一面受感于历史人物对命运时局的奋力把握与抵抗,用“暗淡了”“远去了”“堙灭了”“荒芜了”四个持续性动词展示了物质世界永恒运动的客观规律,指出环境、事物都会随时间流逝而改变,唯有“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无法被岁月带走。
这种对变与不变、瞬间与永恒的艺术性探讨使《历史的天空》颇具哲理意蕴,启发着我们古风创作应善于从历史中获取灵感,寻章摘句、脱离历史、缺乏叙事目的的古风歌曲往往只能“浮”于表面,很难沉淀到人们心底里。余秋雨在《艺术创造工程》中说:“历史有自己的生命,它就像一个人,既随和又自尊。”的确,只有理解了这些古老文字和词句,才能将它运用好,才能带人走入古典的情境之中。
正如我们说任何作品都无法彻底抛开时代,文艺创作须着眼于当下、扎根于现实,创作古风歌曲也应如此。《历史的天空》虽以历史为题,但它始终是站在今人的角度在评议、感怀。跟随《历史的天空》,听众进入的是一个古今交汇的奇妙放映室,这里有“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的前人潇洒,也有“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的后世点评,以古照今,让人感叹历史的同时也不由叩问时代,这种对现实精神世界的反哺赋予古风歌曲更深层的意义。
此外,旋律和音调是音乐作品的重要元素,歌曲曲调是否有古韵,是否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也是衡量一首古风歌艺术质量的重要标准。谷建芬的谱曲没有选择歌颂英雄豪杰常用的铿锵史诗风格,而是另辟蹊径,用一种细腻、平缓、深刻的音乐语言来表达。开头一段极富韵味的古琴之声,似珠落玉盘,清越舒缓;中间的旋律似溪水细流,连绵柔和;最后两段为全曲的高潮,是曲终离别的不舍,让人回味悠长。曲调是音乐传递情感的重要媒介,古风歌曲的“古”并非华丽辞藻的肆意堆砌,而是曲调与歌词对古典韵律、对传统文化的和谐演绎。
只有切实把人的情感和视角放进创作中,古风歌曲才能真正脱离“无病呻吟”“不知所云”的诟病,才能真正贴近人心,引发人们的共鸣与深思。正如《历史的天空》,它吟唱着过去,又观照着现在,它凭吊世事成风终消逝弥散,又洒脱慷慨畅谈千古风流。“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时空交汇,我们终是与古人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共享同一轮明月。“人”的“在场”就是串联起歌曲中的“他们”与歌曲外的“我们”最好的“红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