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家喻户晓的歌词,唯美至极,读起来就喜欢
美国内战期间,著名音乐家约翰·庞德·奥德威写了一首伤感的民歌: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很受当时人们的欢迎。这首歌后来流传到日本,日本音乐家犬童球溪以原歌的曲调,填上日文的新词,命名为《旅愁》并与1904年发表,这首歌立刻在日本被广泛传唱。1905,李叔同去日本留学,接触到了《旅愁》,他被这首歌曲的优美旋律所打动,产生了创作灵感,但是一直放在心里。直到1915年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时,李叔同为这个曲调谱上了中文,也就是后来在中国传颂至今的《送别》。送别的全词如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段词是李叔同的学生丰子恺手手抄下来的,关于李叔同先生写作的原稿早已经遗失了。
等到1935年,当时的唱片公司百代公司录制发行却是以下的版本: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草碧色,水绿波,南浦伤如何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丰子恺先生手抄的李叔同原词如果抛开曲调,也是一篇优美的诗歌。
长亭古道,芳草连天,微分吹拂着柳树,送别的笛声渐渐消失,太阳在山边落下;天涯海角,知音难觅,喝完了这杯酒,可以暂时告别梦里面的寒冷与孤独了。看到这首歌词,我们想到的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到的是“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想到的是“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想到的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在曲调的束缚下,李叔同将中国的传统意象完美地融入到了歌词之中,歌词烘托出离别的氛围让听者感同身受,而李叔同强大的文学功底既让这首歌词为曲服务,却独立于曲调之外,传唱至今仍然被大众喜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