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焕新” | 《春天花会开》研讨
民歌“焕新” | 《春天花会开》研讨
民歌竞演节目《春天花会开》以“包容”的思路为民歌艺术注入新鲜表达,引起与观众之间的共鸣。
作者:白桦
以民歌为题材,追溯民族音乐本源,由湖南卫视打造的民歌竞演节目《春天花会开》通过年轻歌手的演绎,在传承和创新间发现民族音乐的魅力。12期节目、113首歌曲,《春天花会开》在保留传统的同时进行创新,让民歌引发更多圈层受众共情。
7月12日,《春天花会开》研讨会在京举办,与会人员围绕节目主题、创作思路等展开交流。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二级巡视员陈伟从电视文艺的宣传功能和社会效益的角度剖析节目价值:一是它为当下的电视文艺创作提供了又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典范,二是它为电视文艺提供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创作典范,三是它为电视文艺创新融合提供了典范。
“《春天花会开》所取得的反响令人振奋,更应该看重的是节目背后所蕴藏的价值内核和创作逻辑。”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台长、总编辑龚政文表示,节目是湖南广电树立文艺创作新风的一次积极探索,也是湖南广电创新文艺生产和传播机制结出的成果。
复盘整个创作过程,《春天花会开》制片人安德胜谈道:许多经典民歌趋向“晚会化”,且正在逐渐淡出大众视野。而电视艺术需要做一次尝试,让青少年以新的方式理解民歌、理解传统文化——《春天花会开》选择以多维度、多地域、多民族的方式展现民歌之美。安德胜介绍,《春天花会开》尝试在当下为民歌找到位置,通过经典和流行结合的方式,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拉近和观众之间的距离。与此同时,将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让民歌艺术走出国门,激发浓烈的民族情感。
作为《春天花会开》设置的“伯乐”,歌唱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雷佳深度参与节目其中。在她看来,许多人认为民歌距离自己十分遥远,这是因为大家还没有找到恰当的打开方式,不知道用什么路径去走近它、解读它、欣赏它。基于此,电视节目通过内容设置找寻连接民歌艺术和观众生活的“数据线”尤为重要。“《春天花会开》的创作以中华文化为依据,以民族音乐为支撑,用更加大众化的语言去介绍传统,创作出更多元的音乐表达方式,让世界观众能切身感受中国民歌的无限魅力。”
对于参与竞演的歌手而言,舞台表演是一次展示自己、历练自己的机会,也是一次为民歌艺术“发声”的过程。
歌手龚爽认为,《春天花会开》既保留了传统,又大胆地创新,“节目集结各种类型年轻的优秀选手,大家都在努力用不同的方式去表现民歌,哪怕是看起来有一些冒险的改编和尝试,目的都是为了探索民歌更多的打开方式。”
歌手郭曲认为,架起民歌和观众之间的桥梁,需要更多“局外人”的涌入,也就是更多爱好民歌的人加入进来。在他看来,《春天花会开》让他感受到民歌对多种音乐类型的包容,而当代编创者在学习经典作品的同时,应当聆听时代的脉搏,找到符合当下的“声音”,以民歌的音乐语言表达出来。
歌唱家、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阎维文从专业角度为节目“把脉”,他认为下一季《春天花会开》可以在歌手的选择和曲目的选取等方面再下功夫,要将更具代表性和竞争性的歌手和曲目纳入进来,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到民歌本身的魅力。“期待节目完成从‘春天花会开’到‘春天花盛开’的蜕变。”
通过时尚化、流行化、青年化打开民歌的创新空间。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白云驹说道,把民歌艺术通过舞台艺术加以重组、重塑,《春天花会开》在电视化处理方面特点突出。“这档节目的包容性很强,它将台前幕后的整体内容呈现出来,碰撞出较强的观感。”
《音乐周报》原副总编辑、乐评人陈志音从观众视角切入,结合专业特点对《春天花会开》的唱演进行点评:“许多经典曲目经过再度创新,带给我别样的感动。”
以民歌为题材制作的《春天花会开》,不仅以精彩的视听呈现,给观众带来了难得的艺术享受,也对民族音乐进行了一次全媒体语境下的视听化传播。“节目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以高超的舞台视听呈现为我们思考如何对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进行当代的发掘、保护、创新和传播,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启示。”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高级编辑邢戈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