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声教授讲述团歌的故事
雷雨声教授讲述团歌的故事中国共青团迎来建团100周年
100年栉风沐雨
共青团始终坚定不移跟党走
团结带领共青团员和广大青年
书写了中国青年运动的华章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这首青春之歌
是对历史的深刻概括
是对现实的生动缩影
更是对未来的清晰昭示
就跟着小青一起看看
团歌创作的故事吧!
点击视频,观看《团歌的故事》
(注:转载请后台留言,并注明来源)
雷雨声教授简介
雷雨声,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华南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开创者。
1956年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研究生班;1984年至1988年任辽宁歌剧院副院长兼辽宁乐团团长;1988年至1994年任华南师范大学音乐系主任、教授。现任广东省音乐教研会会长;广东省教育学会音乐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代表作有歌曲《迎宾曲》《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和器乐曲《春天来了》等。
“二传”让团歌词曲作者对接
1987年5月,胡宏伟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团歌的征集启事后,顿感热血沸腾。胡宏伟一口气拿出了五六个方案,经过反复修改,将《光荣啊,中国共青团》的歌词寄到了《中国青年报》。
1987年10月,《中国青年报》刊登了共青团中央从全国5300首应征歌曲中选出的10首团歌候选作品,胡宏伟的歌词排在第一位。
这批歌词在音乐界引起广泛关注。雷雨声教授对《光荣啊,中国共青团》的歌词“一见钟情”。雷雨声教授回忆说:“胡宏伟写下的歌词让我看第一眼就喜欢上了。真是好词啊!大气磅礴,看了让人心潮澎湃。” 他当场决定为这首词谱曲。
词作者的作品经过“二传”摆上了曲作者的案头,一首跨时代的经典歌曲就这样迈出了第一步。
“一定得是进行曲”
为了搞好创作,雷雨声教授和胡宏伟等人带着歌词深入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听取一线青年群众对相关词作的意见,从中感知青春气息。雷雨声教授回忆说:“亲历这一场场的讨论,让我对歌词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感受到青年身上那种激昂向上的状态,我有了方向。”
有了这一系列座谈的积累,很多音符在雷雨声教授的头脑里开始跳跃,“回来我就开始谱曲了”。
“我最开始抓的意象就是‘五月的花海’。”雷雨声教授回忆说,自己联想到花朵延绵于原野之上的画面,便试图用音乐去抓住这个形象,“根据这个意象,我有了第一个框架和构思,总体上是按通俗歌曲的路子去写。但是,按这个框架,我刚写下第一句,在反复琢磨‘用青春拥抱时代’这句歌词时,就觉得原来的思路写不下去了。”雷雨声教授感觉,这么写下去,没有“根”。
雷雨声教授决定改弦更张。“歌词有这么大的气度,展现出了那么宽广的胸怀,过于抒情柔美的小调不能充分表达出歌词的气度。我反复研读歌词,很快就找到了感觉,决定将最初的‘五月的花海’意象与使命担当感结合起来。”雷雨声教授认为,这首歌“一定得是进行曲”,充满蓬勃的朝气、符合热血青年的气质,同时也不能写得太“重”,否则就没法展现出青年的活力。
这首歌很快完成了,定稿之后,雷雨声教授的学生组合了成年、青年、童声三种不同的音色进行了试唱,获得不少艺术家的“点赞”。
青年喜欢,"我"很高兴
那时,中国刚开始改革开放,国人尤其是青年对国外的音乐感到非常新奇,“对于我所选择的这种相对传统的创作手法能否扛住那股强劲的‘外来风’,我虽然很自信,但仍然隐隐有一些担心。”
雷雨声教授将定稿上交后,过一段时间就会听到关于这首歌的新消息:从入围几十首、10首到最后的2首PK,尽管不断接近目标,但他“还是很担心”。雷雨声教授说:“不是担心这首歌能否当选、能否为我个人带来什么,而是担心我们所选择的这种艺术形式能否得到广大团员的真正认可。”
完成歌曲的第二年,也就是1988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光荣啊,中国共青团》被确定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代团歌。
雷雨声教授当时已是华南师范大学音乐系主任、教授,消息传来,青年大学生在校园里到处张贴海报、悬挂横幅,到处都有人高唱这首歌曲。“这时,我不担心了,因为我发现很多青年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这首歌曲。我感到很高兴。”
2003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光荣啊,中国共青团》被确定为团歌,结束了共青团81年没有正式团歌的历史。
对青年的寄语
内心深处对共青团的热爱、对青年的关爱,使得雷雨声教授创作出这首经典的作品。
雷雨声教授希望当代青年能从团歌中得到激励。他说,自己更希望青年能在唱团歌的同时,感受到歌曲的意义,能够受到激励,从“唱好团的歌”进阶到“做好团的人”,把自己燃烧起的生命之光,奉献给所处的时代,担当起国家兴盛、祖国富强的责任。
五月的鲜花
在光荣与梦想中绽放
信仰的旗帜
在奋斗与拼搏中飘扬
@全体女院青年
让我们一起用奋斗
奏响青春之歌!
来源:华南师大紫荆青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