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歌歌词还有“第一作者”?革命烈士辽东血盟救国军总司令孙铭武
国歌歌词还有“第一作者”?革命烈士辽东血盟救国军总司令孙铭武
作为国人,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大家都耳熟能详,但绝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这首伟大的歌曲最早创作者(母本创作人)并非我们所熟知的田汉,而是东北抗日英烈孙铭武、孙铭宸兄弟,今天一起了解、致敬抗日英烈孙铭武。
孙铭武是辽宁抚顺人,青年时期就考入当时清朝的警官学校,从此踏入军旅生涯。1908年,他任兴京(今辽宁抚顺)北四区区官兼地方保甲团团总,1916年参加讨袁运动,先后任清原罕羊区区官,兴京东昌区区官,东北陆军(奉军)十六师第三营营长,吉长镇守使第八旅运输队中校大队长,昌黎县警察局长,直隶警备司令部上校参谋长兼地方保甲团团总等职,并于参加直奉战争后卸甲归田。
孙铭武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他目睹日寇烧杀抢掠的野蛮暴行,毅然联络同乡旧僚,意图雪国耻救危亡。9月19日,孙铭武找到黄显声将军,在黄将军的支持下,决定组织民众成立义勇军抗日。孙铭武、孙铭久、孙铭宸三兄弟后将全家150亩地和房子抵押,购买枪械、子弹,并写信给兴京第九大队二十八步兵中队长李栋材联络起义。10月起义前夕,孙铭武在孙家大院创作了一首义勇军抗日军歌《血盟救国军军歌》,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首义勇军军歌,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母本”。
国歌
10月19日,孙铭武、李栋材等400多人在兴京大苏河城隍庙,高唱《血盟救国军军歌》,并于黄显声将军联系,提出武装抗日主张,他们在庙内诵抗日誓文,并拿出手枪立誓:“倘有二心,弹穿我胸。”并对起义军说道:“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起而杀贼,民族兴亡在此一举”。 他咬破手指,写下“血盟救国军”五个大字,被推举为总司令,大苏河血盟誓师后,孙铭武于孙铭宸和张显铭等人分赴通化、兴京等地,秘密发展辽东血盟救国军队,有力打击了日伪政府。时任伪“满州国” 上将警备司令的于芷山在得知孙铭武在大苏河誓师抗日,让汉奸陈云久借助孙铭武同乡的身份去找他,承诺说,只要孙铭武“放弃抵抗”,就让他当一县之长。孙铭武对汉奸一顿臭骂。劝降失败后,于芷山发动通化、金川、新宾等五个地方的伪军对血盟救国军展开围剿,但血盟救国军深得百姓支持,孙铭武采取灵活机动作战的方式,多次大败伪军,在辽东乃至东北三省打出了军威!血盟救国军也因此快速发展,兵力很快突破了1000人。孙铭武、孙铭久、孙铭宸、李栋材兄弟几人为筹集资金买枪支,广泛发动当地群众,乡亲们变卖村里的石灰矿,甚至有些百姓将自己家的牲畜、祖传的珠宝抵押,把资金用来支持血盟救国军武装抗日。
不久大汉奸于芷山调集县公安大队和一个营的日伪军,带着辎重炮兵等,对救国军再次进行围剿。幸好有百姓支持的这一批装备,在孙铭武指挥下,军士们顽强抵抗,以牺牲20多人为代价,击毙击伤伪军近五十人。在激战中,孙铭武的弟弟孙铭久胯骨被打断,一直在群众家养伤,但最终还是在1932年5月,因伤情恶化而牺牲。后因于芷山大举围剿,孙铭武带领部队从打牛沟转移红石镇,重新整编队伍,再次申明武装抗日宗旨,官兵军纪严明,绝不私自收取老百姓一草一木,甚至连于芷山派来围剿的伪军都对血盟救国军敬佩有加,故而经常上演“假围剿”,这也给了血盟救国军发展机会,最终成为辽东地区的抗日劲旅。
于芷山深知武力“围剿”已经无法消灭血盟救国军,便设计大摆鸿门宴。他派出他的二儿子于宗谦到血盟救国军驻地,表示会有“诚意”地开展“谈判”,并诱劝说血盟救国军力量薄弱,可以为他们提供修养生息的机会,等血盟救国军壮大后再抗日。孙铭武等人自然明白于芷山的阴谋,便提出互不相扰,划地而治,为抗日力量休养留出空挡。 但于芷山仍不放弃,再次让于宗谦请孙铭武、张显铭等救国军指挥人员去三源浦“谈判”。为使孙铭武等人赴约,于芷山还邀请孙铭武的旧友联合署名,说担保他们的人身安全。孙铭武虽然知道于芷山阴险狠毒,但是为了争取抗日力量,他决心以大无畏的精神,至诚的态度,去“感化于芷山”。
1932年1月19日,孙铭武等20名救国军军官带着百十人的卫军到三源浦,但始终没看到于芷山,反而好吃好喝的摆了一大桌,送行的味道十分浓厚。他们察觉到已经是难逃虎口,于是孙铭武写下遗书,“时值国家变乱,余本国家军人,必须与国同难,故奋然抗日,号召民众救国,但不幸中途惨遭挫折。父今为国而死,吾子必继父志……再关于父之体骨,倘能回籍,暂不入土,必俟国土收复,民众免遭灾难,……再为安葬,是余所嘱”。当晚,于芷山率重兵持枪入室,将孙铭武等血盟救国军指战员绑走,并连夜在三源浦西门外将他们杀害。一行二十多人,仅有张显铭身中两弹,昏死过去,后被群众救出,其余指战员均壮烈牺牲……
孙铭武三兄弟最后仅有弟弟孙铭宸还活着,他继兄遗志,把血盟救国军剩余力量整编为李春润率领的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第3军团第6旅,参与血战清原等多次大战,屡建战功。
1953年,国家追认孙铭武为革命烈士,2014年,孙铭武烈士入选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并列名录之首。此外,烈士家乡清原县人民为缅怀先烈和铭记孙氏兄弟的抗日业绩,在烈士家乡南口前镇南三家子为他们立了忠烈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