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岁月/看中西文明的交融\凡 心
人与岁月/看中西文明的交融\凡 心
北京冬奥帷幕已落,她是一场中国文化盛宴,也是人类文明交融的盛会。
北京冬奥开幕式选用的《威廉退尔序曲》、《溜冰圆舞曲》、《土耳其进行曲》等,都是西方优秀音乐名作。闭幕式上选用的《欢乐颂》、《友谊天长地久》、《送别》分别是德国、苏格兰和美国歌曲。《送别》配合了“折柳送别”的表演,在中西文化交融的氛围下,表现了中国人送别朋友的传统礼仪。
很多人一直误以为《送别》是中国音乐教育家李叔同的作品。其实它源自美国作曲家十九世纪的作品《梦见家和母亲》,后由日本词作者填词成为《旅愁》一歌在日本流传。李叔同未出家成为“弘一法师”前,曾到日本留学,把该词译成了中文。回国后,一九一五年的某个雪天,李叔同送别友人,看着他离去的背影,心绪起伏,把中文《旅愁》的词和曲调作了改动,成为了今天广为熟知的《送别》。
上世纪八十年代,内地著名电影导演吴贻弓拍《城南旧事》时,选用了《送别》为插曲,电影和歌曲在内地大热,但上面的背景故事少为人知。
李叔同文化底蕴深厚,诗词造诣不凡,译就的中文歌词意蕴绵长。他对佛学心有所属,所译歌词也带出禅意: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里面就提到了有告别意味的“柳”。
冬奥闭幕式上采用的“折柳送别”在中国诗词中常见。唐李白的“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唐柳氏的“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隋朝杂曲“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等,都是咏柳寄情、折柳伤别的表达。
北京冬奥闭幕式上用了“折柳”的中国文化厚意送别各代表团运动员,是一场音画的完美组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