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大合唱,可顶十万毛瑟枪
一曲大合唱,可顶十万毛瑟枪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1939年4月13日,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
《黄河大合唱》首演。
当《怒吼吧,黄河》的尾音落下的一刹那,
掌声、叫好声和抗日的口号声,
如雷鸣般在大礼堂响起。
△《黄河大合唱》曲谱封面
这个礼堂里的歌声,
传出了延安,飘向大江南北,
成为中华民族史上不朽的英雄乐章。
《黄河大合唱》的曲作者,
就是被誉为“人民音乐家”的冼星海。
△冼星海
出生于贫苦船工家庭的冼星海,
13岁起便辗转各地求学。
从巴黎学成归国后,
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在延安,冼星海的创作热情高涨。
创作了《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
等大型作品,
发表了《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
等音乐论文。
举世闻名的《黄河大合唱》也诞生于此。
△图为冼星海在窑洞里临窗的小炕桌上创作《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全曲气势磅礴,
歌颂了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
它不仅轰动了延安,而且传遍了中国,
吹响了鼓舞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时代号角。
△冼星海指挥“鲁艺”合唱团排练《黄河大合唱》
1939年6月,冼星海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在日记中写道:
“今天就算我入党的第一天,
可以说生命上最光荣的一天。
我希望能改变我的思绪和人生观,
去为无产阶级的音乐奋斗!”
△冼星海的入党申请书
80多年来,
《黄河大合唱》不仅在中国代代相传,
也在世界、甚至宇宙唱响。
1949年,纽约联合国大会上,
美国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
英语演唱了《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颂》。
2007年,
我国第一颗人造月球卫星“嫦娥一号”飞天,
搭载的歌曲中就包括《黄河颂》。
唱黄河声,慰赤子心,
这便是《黄河大合唱》跨越时空的力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