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里的歌词本
字典里的歌词本
这本名为《生产大合唱》的歌词本,可有故事要讲了。这是李爷爷的珍藏。然而,与其说是收藏,其实也是无心的举动。这本歌词本最初是李爷爷小时候买的,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全国上下都处在一片喜气洋洋的热闹氛围里,因此,也涌现了一批批歌颂春天的歌曲,那时候,非常流行这样的词谱,李爷爷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拥有了它。
几十年过去了,李爷爷很早把它随手放在一本厚重的词典里,早就淡忘了它的存在。直到最近,李爷爷的小孙子到他家暂住,闲暇时,他辅导孩子功课,遇到不会写的字,翻开了那本年代久远的字典,这本歌词本得以“重现江湖”。李爷爷看到歌词本后非常感叹,他出生在黎明之前,见证了中国由四处碰壁、黑暗笼罩,到走上康庄大道,处处充满阳光。这几十年,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而歌词本中收录的歌曲,现在看来,正是对过去历程的回顾。因此,他找到“老城薪火”栏目,想和读者一起分享歌词本中的红色记忆。这本歌词本叫《生产大合唱》,和冼星海先生所创作的曲目同名。如果说冼星海的《大合唱》是一部诞生于抗战时期、植根于民族音乐的合唱作品,那么五十年代出版的《生产大合唱》,就是对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喜闻乐见,积极创作的音乐作品的融合。歌词本收录了包括《歌唱人民的春天》《黎明前奏曲》《月儿弯弯上草棚》《幸福之歌》《沙原歌声》等在内的歌曲,这些歌曲多为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主题,这些优美的旋律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在高扬时代主旋律中凝聚各族人民奋进的力量。《黎明前奏曲》是这样唱的:来呀来呀,来呀来呀,孩子们,黎明的号声响过了,黎明的号声响过了。拔出你不屈的刀剑,赶到队伍的前面。最后的胜利是人民的,人民的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这首歌唱出了黎明前,人民敢于搏斗,敢于牺牲,一切为新中国的英勇无畏精神。
说到黎明前奏,就不得不提到上海解放。1949年5月25日,为迎接解放军的到来和欢庆上海解放,永安公司的中共党员赶制了一面红旗,插上了位于黄浦区南京东路635号永安百货公司顶楼的绮云阁。这是上海解放时南京路上升起的第一面红旗。1949年5月25日,天蒙蒙亮,黄浦江上的太阳已经耐不住性子,急着探出头,照耀这片大地。永安公司的四名中共党员雷玉斌、黄明德、乐俊炎和唐仁开始忙碌起来,他们或是巡查商场各个楼面和主要入口,严防特务进出;或是紧张地刻写蜡纸,油印宣传品迎接上海解放;或是在一幅巨大的白布上用毛笔抄写《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准备在上海解放时将它高高悬挂在公司大楼面向南京路的墙上。正在大家忙碌着欢迎解放军时,有人提议,是不是可以用升红旗的形式欢迎解放军的到来!大伙儿一想,一致认为这是个好主意,一则红旗是解放军的象征,二则红旗更可以告示人们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主意拿定后,大家从公司找来了一块大红布,赶制出一面红旗,而且还决定将红旗挂在绮云阁上。
绮云阁是永安公司楼顶一座巴洛克风格的三层塔楼,与先施公司的摩星楼遥相呼应,是南京路上的制高点之一,也是当时鸟瞰上海全景的最佳去处。在绮云阁上悬挂红旗无疑是最醒目的,当然也是最危险的。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永安公司的四名青年党员收拾好行装,冒着枪林弹雨爬上了塔楼,准备把红旗挂在旗杆的钩子上升起。但爬上去后却发现钩子掉了,上面窄小的空间根本站不住人。
此时,解放上海的战斗还在激烈地进行着,控制苏州河阜丰仓库的国民党残敌发现了绮云阁上的人影,便向绮云阁方向一阵扫射,幸好距离较远,子弹没有给年轻的党员们造成伤害,只在北侧的墙上留下一排弹痕。党员们没有被吓倒,而是急中生智,找出一根消防皮带来。乐俊炎趁着机枪声暂时停歇,用皮带将自己和旗杆绑在一起,腾出两手,将红旗系上旗杆。
终于,南京路上升起的第一面红旗在空中飘扬起来了!之后,短短几个小时里,在南京路上的新新、大新、先施、国货等几大著名公司大楼上,在海关大楼、中国银行大楼等外滩标志性建筑上,一面面红旗冉冉升起,红遍了上海城。
这是上海解放的故事,更是这首《黎明前奏曲》演唱的重要意义。一首经典的老歌,给予人们希望和前进的动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