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对鸳鸯水上漂》探寻歌曲源头 传承神木精神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央视网、爱上传媒、各地IPTV分平台共同承办的大型全媒体活动《歌唱祖国·一首歌一座城》举办了音乐故事作品展播活动。其中,70支来自全国各地的音乐作品脱颖而出,并于9月29日起在中国IPTV平台和央视网的《歌唱祖国·一首歌一座城》专区上线。
每座城市都有属于它的声音,每个时代也都有代表它的歌曲。2015年,随着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热播,一首叫作《一对对鸳鸯水上漂》的歌曲被广为传唱。此次,陕西省神木市用这首著名的民歌参展,不仅重回歌曲发源地讲述创作初衷,还以全国劳模张应龙和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神木方言发音人李连忠的故事,展现歌曲中饱含的神木精神。
探寻歌曲发源地 一首情歌传佳话
位于神木北部的红碱淖,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淡水湖,跨内蒙古自治区和陕西两省,两地的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其中,人们吃饭喝酒时唱的酒曲,就是蒙汉文化融合最经典的代表。《一对对鸳鸯水上漂》便是由“神木酒曲王”朱光亮创作和演唱的歌曲。音乐故事作品中,借神木酒曲非遗传承人艺木之口,向观众道出了歌曲的创作故事,“上世纪60年代,他在红碱淖湖畔上看到有一对对的鸳鸯,然后根据一首酒曲的调子,写出了《你有那心思满满来》,后来改名为《一对对鸳鸯水上漂》”。
除了红碱淖湖畔上的一对对鸳鸯,歌曲背后还有着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据悉,神木市北边的山上有一个杨家城,它在宋唐时期叫作麟州。妇孺皆知的杨家将故事中的杨令公杨业,就出生、成长在这里。而与麟州相邻的府州,有一个与杨业年龄相仿的女子,同样也是一身武功,满腔豪情。片中,根据神木市原史志办主任焦拖义描述,当时统治府州的是佘德扆,他有一位女儿,叫佘赛花。杨业和佘赛花在为争夺瞭望台的打斗过程中,互相产生了爱慕之情。“他们打到一个水池边,看到水里边一对对的鸳鸯,深有感触,便在府州的七星庙私定终身。这可以说是《一对对鸳鸯水上漂》产生的源头。”
从杨业、佘赛花的不打不相识,到朱光亮用“鸳鸯”来直白地点明恋人之间的关系,《一对对鸳鸯水上漂》既展现了神木人面对爱情的大胆豪放,又道出了他们的柔情浪漫。音乐故事探寻歌曲发源地,揭开歌曲背后故事,向观众详细解释了歌曲诞生于神木,传唱于全国,且一直以来都广受赞誉的原因。
将热爱家乡融入歌曲 神木人“忠于心勇于行”
古人“以诗言志”,我们“以歌传情”。歌曲《一对对鸳鸯水上漂》不仅承载着一段传奇佳话,还饱含了神木人对家乡的热爱。1995年,张应龙离开神木,经过多年打拼,在北京闯出了自己的天地。然而,他却在2003年回到了家乡,倾其所有启动治沙工程。片中,张应龙表示:“我从小就是听着陕北民歌长大,尤其是像《一对对鸳鸯水上漂》这种描绘大自然的歌,在老百姓心目中还是保有着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不仅如此,他还称这首歌是一个文化使者,“我那时候在北京、天津,和大家坐一块吃饭、喝酒的时候,最拿手的、保留的歌曲就是《一对对鸳鸯水上漂》。当然,你经常唱家乡的这些歌,就会让你产生对家乡的眷恋”。就这样,经过十多年的拼搏努力,张应龙承包的荒沙治理区累计栽植人工林38万亩,管护面积达50万亩,创造了治沙的奇迹,充分体现了“忠于心,勇于行”的神木精神。
与张应龙一样,李连忠也是在《一对对鸳鸯水上漂》的旋律中长大,并听着这首歌产生了建设家乡的想法。“我的家乡解家堡在过去的时候是很贫穷、很平凡的一个地方。当时我唱《一对对鸳鸯水上漂》,就有将来要把我的家乡建设成为像《一对对鸳鸯水上漂》里唱的那样的想法。”片中,辽阔水域之上,一对鸳鸯的造型正是李连忠对《一对对鸳鸯水上漂》这首歌曲的意境阐释。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首歌曲滋润一座城市。《一对对鸳鸯水上漂》映衬出了神木人的忠勇豪爽,神木人也凭借这样的性格改变了神木的荒芜、贫穷,让一个只有一条主干道的小县城发展到现在高楼林立,四通八达。如今,音乐故事作品《一对对鸳鸯水上漂》带领观众来到神木,感受了神木人对家乡的热爱,以及代代传承的神木精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