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四青年创作歌曲《沧海谣》为沧海深情放歌
沧州四青年创作歌曲《沧海谣》为沧海深情放歌随着沧州渤海新区2019年全域旅游的启动和沧海文化风景区的正式开放,连日来,一首优美动听的《沧海谣》刷爆微信朋友圈,在沧州渤海新区内外广为传唱。
沧海,为你改变千万次
张学东、刘金才、孙一鸣、马娜都是沧州渤海新区教育工作者,也是《沧海谣》的主创人员。他们平均年龄32岁,最小的刘金才26岁。对音乐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沧海谣》让他们聚到一起。
张学东说,首次接触到这首歌的时候,当时的题目是《沧海之歌》,词写得很棒,积极向上,充满了正能量,表达了一种对沧海深沉的爱恋。几位老师因为歌曲到底选择怎样的曲风,尝试了上千次。最开始,为了凸显出歌曲大气、深沉的感觉,选择了美声唱法。三月中旬,刘金才唱出了第一版美声《沧海谣》,后来经过反复多次尝试,试过孙一鸣的通俗唱法、马娜的独唱美声、孙一鸣和马娜的通俗合唱,最终考虑到作品更易传唱问题,几位老师共同选定了男女声合唱的通俗唱法。
歌名也从《沧海之歌》改为《沧海谣》,四字变成三字,一字之差,更接地气,更易记忆和传唱。同时,大家反复琢磨、理解“沧海桑田”的精神内涵,考虑如何才能把这种精神内涵融入进《沧海谣》编曲中去。通过C调到D调,又到降E调,几个人每次都因为一个小细节反复推敲。
马娜原本是美声专业,为了配合这首歌的风格,抒发出更充溢的感情,反复尝试,最后由美声唱法成功转型为通俗唱法,并且将曲调定为了D调。在不停的尝试中,歌词也有了一些调整和改变,第一段的最后四个字是深情相望,第二段就改成了回首相望,两字之变,意境耐人寻味。
沧海,为你的付出都值得
为了更方便沟通,大家建了一个微信群,群名是“沧海谣”。除了上班时间,这个群一直有新信息,大家在不停地沟通,提出新想法、新建议,基本每晚都会讨论到十二点。除了微信群里的沟通,大家面对面的练习和尝试是常态。新的想法,尝试,推翻,再有新的想法,再尝试,再推翻……如此反复。几位老师加班加点,每天创作到很晚。
每天的高强度反复练习,还要承受着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即使这样,他们觉得这次经历是他们一生都值得骄傲的事。
孙一鸣本来打算在五一结婚,为了《沧海谣》的创作把婚礼推迟了;马娜的孩子刚刚三周岁,每天晚上等她修改完编曲回家都看到孩子眼角挂着泪珠抱着娃娃睡着了……大家都为这首歌付出了很多。但是都觉得能为渤海新区的建设变化留下一些文化产物,所有的付出与辛苦都是值得的。
4月28日,大家去天津录音,一大早便出发,中午十二点进的录音棚,晚上七点半才从录音棚里出来,回到渤海新区已经凌晨12点多了。整整一个下午的录制调整,其间伴奏出现问题,经过反复沟通、尝试,最终成品出炉。
为了烘托营造沙滩浪漫氛围,几位老师主动提出安排钢琴现场伴奏。并多方沟通和联系,将钢琴安排妥当,由孙一鸣老师现场演奏。
沧海,对你更加热爱
张学东说,开始对这首歌理解并不深刻,通过反复推敲、研究,一遍又一遍的演唱中,感到自己的心情有了明显的变化。每唱一次,都要被打动一次,对沧海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更加热爱,能让这首歌曲成品呈现在世人面前,我很骄傲和自豪,渤海新区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版本,我们只是尝试用音乐的方式呈现出那些曾经打动我们的画面,来表现“沧海”的今生前世。
马娜说,她在渤海新区生活了十年,见证了渤海新区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当这首歌优美的旋律响起的时候,心里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这首歌唱出了每一个“渤海人”的心声,我们愿意为之付出真心和真情。
孙一鸣说,去录歌的路上心情是忐忑的,等终于将歌录完,心情无比放松,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当他和马娜老师在舞台上演唱完这首歌,两人相视而笑,当时的感受无法用语言表达。
经过多年砥砺奋进,沧州渤海新区由昔日的盐碱荒滩发展成了旅游胜地。今年,重点打造“全域旅游”城市品牌,利用音乐与文化的交织,投射出一幅积淀深厚、活力四射的文化名城影像,由听众去感受“沧海之城”的文化背景、历史传承。我们希望通过这首歌,唤醒“希望”的种子,激发人们对“梦想”的追求,让整个城市充满朝气与活力,让这座滨海新城早日绽放在光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