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经典小小说精选2016
【第一篇:鞋 作者:曾茂辉】出门前,她特意换了双新鞋。是银红色的高跟鞋,样式新颖,看上去很逗人喜欢。脚蹬进鞋里,心底顿时涌起暖流。这种感觉已经消失了很久、很久……
她拉开门时,丈夫在厨房里嚷:“路上注意安全啊!”
丈夫只会说这样的话,好像别人都是三岁小孩,离开他的叮嘱与呵护就不会生存。她叽咕着,嘴里仍脆脆应道:“知道了,老公。”
昨天局宣传部门通知,今天上午9点召开骨干通讯员会,指名要她介绍经验。走出家门,初秋的阳光,跟她心情一样舒畅明亮。一路上,人们的目光不时飘过来,装着无意地抚摸一下她的脸颊和衣裙。
走了一段路,先是脚趾头有点疼,紧接着,脚后跟开始不舒服。但时间紧迫,她不想因为脚难受而迟到。
坐在会议室里,她的脚胀胀地疼,直到会议结束,她才有机会进盥洗间,脱下鞋一看,两个脚后跟和大脚趾都被磨破了,肉色丝袜被浸得殷红。
坚持到下班,回到家里,坐进沙发,她感觉已经站不起来了。看她难受的样子,丈夫问怎么了,她指指脚。丈夫捧起她的脚,心疼地为她吹,说:“都这样了,还硬撑!”
丈夫端来热水,为她脱下袜子,把她的双脚轻轻地放进去。
“热水泡一泡会好受一些,”说着,丈夫找来药膏,创可贴,把她的脚擦干后抱在怀里,小心翼翼地抹上药膏、贴上创可贴。末了说,“你也是,买鞋的时候为什么不好好试一试?”
她答非所问:“以后不穿就是了。”
有句话她不能说,更不敢说,这双鞋不是她自己买的。
【第二篇:刁 民 作者:侯发山】
胡镇长刚一上任,就跃跃欲试,准备烧一把火,做出点政绩让大家瞧瞧,证明他姓胡的不是吃素的。地球人,不,中国人都知道,基层官员要在短时间内做出点政绩,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搞“形象工程”。可是,靠山屯镇,路也修了,楼也建了,没啥折腾了。胡镇长在镇上溜达了两个来回,没想出办法,就溜达到了乡下。嗨,你别说,还真溜达出了个点子来。桃花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大部分村民住的还是老一辈人建造的窑洞、草房,但民风淳朴,山青水秀,风景秀丽。胡镇长就想让村里人整体搬迁出去,把桃花村打造成一个旅游景点。
胡镇长拍板定案后,很快就依据方案附诸行动。胡镇长没想到,桃花村的老少爷们积极响应了他的号召,大多数人家都同意搬迁出去。你想,政府把新房建到交通便利的镇上,吃水也方便,用电也方便,还多多少少给一点补偿,他们何乐而不为?但是,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村里有一个姓马的老汉,他也不是不愿搬迁,而是风言风语地发了两句牢骚,什么“咱人老几辈都在这地方住,凭啥说搬就搬?咱要不搬走,镇里还得给咱优惠条件”之类的话。
当胡镇长听说后,忙对拆迁办的主任小刘说,绕过马老汉的房子,先动员其他村民搬迁。就这样,当整个村子遍地瓦砾的时候,只剩下了马老汉家的两间草房,孤零零的,很是惹眼。小刘说,胡镇长,下一步怎么办?
胡镇长狡黠一笑,说在当地媒体上造舆论,说靠山屯镇重点工程“桃花村风景区”暂停,原因是遇到桃花村最牛钉子户。
小刘不解地说,胡镇长,他马老汉能牛到哪里去?强行把他的房子扒了,他能把谁的蛋给咬了?胡镇长摇摇头,没有说话,一副胜券在握的表情。
小刘不知道胡镇长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还是听从胡镇长的安排,拆迁工作停了下来。
每有上级领导来靠山屯调研,当谈起靠山屯镇重点工程“桃花村风景区”暂停的原因时,胡镇长就感慨基层的工作难做,说是遇到桃花村最牛钉子户,为了搞好干群关系,不便强行拆迁。上级领导就一边同情,一边对胡镇长称赞不已,说现在像胡镇长这样的基层领导不多了。
马老汉想不到自己一不留神成了“刁民”。他急了,他真急了,忙找到拆迁办的主任小刘,说他同意搬迁,啥屁话也不说啦。说再这样下去,他的脸就丢尽了,只怕儿子找个媳妇都难。
小刘乐得合不拢嘴巴,忙把情况反馈给胡镇长。胡镇长淡淡一笑,说别理他,再等等。
半年后,胡镇长对小刘面授机宜,说拔“钉子户”的时机到了,马老汉若有不从,可以采取强制措施。小刘忍不住说道,胡镇长,我愚昧无知,您能不能把其中的道道儿给我说说?
胡镇长嘿嘿一笑,说现在资金到手了,工程可以继续运作了……半年前若是扒了马老汉的房子,还是没钱进行啊。若是那样,老百姓会怎么看?上级领导会怎么看?再说,咱今天才拔了“钉子户”,也说明咱的工作有多难做。
小刘恍然大悟,跷起大拇指对胡镇长说,高,实在是高!
当胡镇长和小刘带着人员和机械浩浩荡荡地开到桃花村后,才知道马老汉不知道什么时间早搬走了。
胡镇长顿时颇感失落……
【第三篇:眷恋那棵老柿树 作者:赵宏欣】
我临窗而坐,旁边坐着一位年轻的少尉。他腋下夹着一个浅灰色公文包,神色庄重。自从踏上列车,他就一直坐在我的旁边,没有言语。
列车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行驶,这会儿,已从南国秀丽的山川进入了一片丘陵地带。窗外古朴的山峦,在旭阳的铺盖下,呈现出一片醒目的土黄。
突然,那少尉说话了:“请你跟我换换座位好吗?列车就要经过我的家乡了,我想好好看看。”
我一听,忙说:“行。”
换过座位,我问他:“路过家乡不停停?”
他说:“不行啊,任务太紧。”
“看样子,你很久没回过家乡了吧?”我又问。
他点点头,说:“三年了。”流露出满腔的思乡情。又说:“本来部队这几天要安排我探家的,我把电报都打回家了,可突然来了任务......"他说着,把脸扭向窗外,深情的注视着窗外的世界。窗外一片片起伏的黄色山峦,在眼前一一闪失。我想,他的家乡就要到了。
不一会儿,他扭过头来满脸振奋的样子:“你看到那道山峦了吗?最高处的那道。”
我点点头。我看到的是一道非常普通而贫瘠的黄色山峦,山脊上寥寥的生长着一些类似荆条的植物,远远望去,在秋阳里显得寂寥和淳朴。
“那就是我的家乡。”他又说,“我们的村子就在这到山的后边,从这儿看不到,不过,可以看到山脊上我们村子的那颗老柿树。”他的表情欣喜、自豪极了。
我被他的情绪感染了,指着窗外的一段山峦说:“这儿离你们村子很近了吧?”
“很近了,很近了。”他又指着窗外的黄土山,“我小时候割草,总跑到这儿来,这山上的草肥极了不一会儿就能割上一大篮子。”他兴致勃勃。我望着窗外绵延的黄色山峦,心想他村子的那颗老柿树就要出现了。这么快的列车,很可能在十秒钟之内就会把它闪过去。于是,我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那道山脊。此刻,我非常想看一看那棵老柿树。因为这道长长的山脊上,几乎没有什么高大的树,远远望去光秃秃的。如果有棵高大的树,我想,这山脊一定会显得非常生动。
此刻,少尉一直沉默着,凝望着窗外。窗外最高的那道山峦,在不断的延伸中,出现了一棵孤独的老柿树。那柿树倔强着筋骨挺立着,蓬着繁茂的霜红的树冠。远远的柿树下站着一位老人,隐约还能看到她拄着的拐杖和那花白的头发。她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秋阳里宛如雕塑一般。
“就那颗老柿树吗?”我望着窗外头也没扭地问那少尉。
少尉没有说话。这时候,我发现他哭了。
“你怎么哭了?”我不知道怎么安慰他。
他忙抹掉眼眶中的泪水,说:“你看到那棵老柿树下站的那位老人了吗?那是我母亲。”
【第四篇:阳光路十七号 作者:王虹莲】
她和他新婚不到一个月,他就出去打工了。
都是穷人家的孩子,结婚时只买了一张床。他们山里的男人几乎全出去打工了,山上的东西实在是不能养活他们。
她在家里种地、养猪、赡养老人,等待着他从远方来的信和寄来的钱。
每个月,他都会给家里寄钱,或多或少。收到他寄来的钱的时候,她像个孩子一样,跑到储蓄所存起来,舍不得花掉一分钱。
收到他信的时候,她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他们文化都不高,仅仅能写一封信而已,他的字丑陋,可是她喜欢!那字里行间,满是对她的牵挂和惦念。
她也写回信,羞涩地表达着想念和惦记。他的地址她早就背下来了阳光路十七号。
阳光路,多好听的名字。在那个繁华的大城市,这条阳光路一定是铺满了金灿灿的阳光。于是她对阳光路十七号充满了向往。
所以,等待着阳光路十七号的来信成了她最大的快乐。
她喜欢听他描述外面的世界,当然,她还听他说起过麦当劳。他在信中说,什么时候来了,我带你去吃。
那年的春节,他没有回来,他说,公司组织去海南旅游了,机会难得,还是明年再回来吧。
她逢人便说,我们家男人去海南旅游了,公司组织的。好像公司是个很气派的词,好像海南是国外一样。
她存折上的钱越来越多了,她跟他说,明年你回来,我们一起盖个新房子吧。
他离家快两年了,她想他想得快发疯了。毕竟是新婚离开的啊,于是她准备动身去找他,想给他一个惊喜。
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她终于到达了那个城市,那真是一个美丽的大都市,她一下子就晕了,如果不是警察帮助她,她简直分不清东南西北了。
她把写着阳光路十七号的纸条递给警察,警察说,在郊区,离城市还有两个小时的车程呢!
她呆了一下,以为听错了,他明明说是在市中心。
坐了两个小时的车,她又打听这个地方,有人指给她说,往前走,那边搭的简易棚子就是!
她终于看到一个破牌子上写着:阳光路十七号。
那一排房子,都是临时搭建的。旁边的人说,这片大楼快盖完了,这片简陋的房子也快拆除了,这帮农民工也应该回家了。他们在这里干了快两年了,为挣钱都舍不得回家,春节老板跑了,连路费都没有,黑心的老板让他们没办法回家。
她哭了。站在那简陋的房子前,想起他说过去海南旅游,想起他说带她去麦当劳。她敢断定,他从来没有离开过这里,他从来没有去吃过麦当劳。
没有去找他,她又坐三天三夜的火车回了家。
回家后她写信给他:我想你了,回家吧。
一个月后,他带着大包小包回了家,当然,还带着一份不再新鲜的麦当劳。她让他吃,他说,你吃,我在外面经常吃。
她含着眼泪吃完那个叫汉堡的东西,一个小小的汉堡,要十块钱。吃完了她说,不好吃,不如红薯粥好喝呢,怪不得你说吃腻了。
整整一夜,他给她讲外面的世界。他一直说阳光路十七号,她听着在黑暗中流下眼泪。最后,她握住他的手说:“因为有你,那条路应该叫阳光路。”
她一直没有说,她去过阳光路十七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