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音乐区间:从听歌词到听编曲
跨越音乐区间:从听歌词到听编曲这周一的时候,我的歌单被 QQ 音乐推荐到了首页。那之后,歌单被分享了几千次,收听次数以每天1000的速度增长。喜欢音乐这么多年,感觉自己终于得到了某种认同。
其实在这之前,我为了让更多人能够听到我觉得好的歌曲,花了很多的努力,比如以感情为主题建立歌单,或者是用更好看的歌单配图之类的。但是没想到真正被推荐的,是我这几年以来随便存放纯音乐的歌单,里面的歌连词都没有。
但也是这件事情让我发现自己对音乐的审美进入了另一个区间,那就是之前为了歌词听歌,现在我听音轨。那些音乐是为音乐本身而服务的,而不是为了歌词。
其实我最早接触音乐是从李克勤的那首《红日》开始的。
高中的时候,学习压力很大,很多情绪都不知道怎么排遣——重点班,大家虽然表面上是朋友,但心里还是记得彼此是竞争对手。我宿舍上铺是班级成绩吊车尾的一个,但是他好像一直还挺乐呵,我一直都很想找他聊天。
高一暑假一个下午,我和他一起约了一场双人篮球,插科打诨,但什么关于学习的话我都没有说出口。晚上我们一身臭汗走回家,看到了难得一见的火烧云,他走在路上把耳机拔下来,放的歌就是《红日》,那一瞬间我被这种巧合所感动,后来把那首歌听了几百次,而他也成了我到现在为止都在联系的朋友,我们每天都会分享起床音乐。
跨越音乐区间:从听歌词到听编曲
一开始我们分享的歌都带歌词,甚至会为了追一个姑娘商量用哪一首歌表白最合适。但慢慢的,我们的关注点慢慢转移到歌词背后的曲子上去。“别看词,听编曲,不然我们永远也不能完整地了解一首歌。”我还记得这句,他很认真地跟我说的话。
有些事情一个人做很傻,但是两个人一起做不会。我们两个什么乐器都不会的人,除了到处去听 LIVE之外,刚开始接触的比较多的就是图书馆了。图书馆与音乐有关的书籍都被我们翻了个遍,我们才在音乐史、音乐流派和音乐体裁上有了整体的认知。
跨越音乐区间:从听歌词到听编曲
当我们在电脑课上无意中发现,网上的一些专业课程的视频,能让我们更快地接触到我们感兴趣的音乐板块的时候,我们就开启了新的征程:去网吧。那个时候的男生都喜欢去网吧打游戏,一边游戏一边连麦。但你一定没见过两个男生在网吧里吵得面红耳赤,不是因为一起作战谁的操作很遗憾,而是对一首歌是吉他骚气还是贝斯骚气各执一词。
上了那么多课程,我和他看到最专业的就是最近在腾讯视频上偶然看到的腾讯音乐人原力计划“大师课”,据说是专门为了原力计划20强准备的课程,课上的老师都是来自行业内的大咖。比如刚上线的第一堂课就是著名音乐制作人谷粟老师的课。
最近注意到谷粟老师,是因为看了《创造101》,他帮孟美岐战队改编罗志祥的《撑腰》,将原本的很嗨的舞曲巧妙地改编成加入百老汇风格的爽快律动曲。被谷粟老师改编过的《撑腰》,显然更能展现孟美岐爽朗帅气的风格。
关于他是怎么做到这些的,我曾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我看到谷粟老师,在《原力计划#大师课#第一期:谷粟的音乐魔法》视频里,把胡彦斌的新歌demo,一轨一轨地拆分、讲解给大家听,才恍然大悟,原来编曲还能这么玩。还有一些更专业的内容,比如合成器的Sound Design,低音的节奏型,电声鼓组的质感,以及现在非常火的808 Bass sound,这些都是都是我在别的地方从没学习过的新东西。
我很喜欢的小白(李守信)老师的节奏课也上线了,他是台湾顶尖鼓手。此外据说还有四位大师的课也将上线。这些课程,都能让我们系统地学习节奏律动、制作编曲、作词、混音录音、音乐赏析、乐队合作这些专业的音乐知识。我一想到能跟大师们偷师,就对后续的课程期待满满。
虽然我不怎么会乐器,但音乐的东西是可以互通的。只要愿意去钻研,每个人都有进阶学习和享受音乐的权利,而现在原力计划就为我们提供了这个机会。
跨越音乐区间:从听歌词到听编曲
现在市场上有太多音乐选拔活动了,但把重点放在音乐创作本身的少之又少。
原力计划不一定会是其中最火的,因为它跟一些音乐会一样,对观众的音乐了解程度都有一定的门槛要求。但是它真正把关注点放在了音乐的创作本身,这就让活动对于选手的要求不仅仅是会唱而已,最重要的,还需要音乐人们有音乐创作能力。而这种原创力,会辐射到整个对音乐有更高要求的人群中去,也许还会创造一种新的审美趋势。
作为一名时刻关注音乐圈动态的发烧友,我认为原力计划很有可能带动社会原创氛围,激活整个音乐新生态,让每一位原创音乐人都有话筒发声。
分享,谢谢大家,学习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