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见证祖国的强大,我们为伟大祖国歌唱
我们见证祖国的强大,我们为伟大祖国歌唱日前,一首饱含深情的《我爱你中国》让一支平均年龄72岁的合唱团家喻户晓。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他们忙碌着为下一场演出认真排练,用一首《祖国不会忘记》纪念他们的青春,纪念那段投身火红的建设事业的光辉岁月。“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排练厅里,他们的歌声浑厚嘹亮,他们一生最自豪的就是,亲眼见证了祖国越来越强大。
排练间隙,这群爱唱歌的老人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面对国家发展的日新月异,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的成员们无疑是最有感触的一代人,他们不仅是见证者,同时也是参与者。他们中间,有新中国第一代飞机的设计师、有土木工程的领军人物、有“两弹一星”功臣,以及化工、电气、船舶领域的专家和高级工程师。他们在戈壁荒漠间日复一日地钻研技术,把宝贵的青春和毕生所长奉献给了国家的建设事业。
无论70岁还是80岁,都不会忘记自己的“青春之歌”
自从在综艺节目《出彩中国人》上连续亮相,合唱团感动无数国人,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收到远在大洋彼岸的几十年未见老同学、老朋友的点赞。社区活动、演讲邀约请求纷至沓来,合唱团的演出邀约甚至多了好几倍。但最重要的是,合唱团一下子多了很多孙子孙女辈的“粉丝”,这让这些甘于平静生活、自娱自乐的老人们有点惊喜,有点意外。“我们每周聚在一起唱唱歌,原本只是丰富老年生活。但没想到影响了那么多人,尤其是年轻的孩子们,心里挺高兴的,觉得自己还有用。”艺术团成员们不约而同地对记者说道。
成立十年来,这支艺术团如今已聚集起了70多名清华校友。他们多才多艺,年轻时起就对艺术充满热忱。钢琴、小提琴、葫芦丝、二胡、琵琶、山东快板……很多人都身负所长,艺术团团长刘西拉常常把他们的乐器特长与合唱表演融合在一起。排演的各种艺术歌曲不少,但他们最喜欢的还是《共青团员之歌》《走向生活》这些洋溢着青春朝气、充满干劲的歌曲。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出身的严成钊,毕业后前往贵州参与我国首个维尼纶生产配套大型化工项目建设,一干就是24年。刚起步的头两年,严成钊身为技术人员,干的却是土建队的活儿,木工、混凝土工、瓦工,什么都是自己上。他把自己最好的年华都贡献给了国家的化工事业,如今回顾过往,是一本厚厚的书。严成钊总是想起歌词里唱的:“阳光照耀着平原和山岗,歌声飞扬在祖国的大地上。田野的麦穗向我们招手,工厂的汽笛为我们欢唱……假如祖国需要我们去到哪里,我们就张开翅膀。”这些充满激情的旋律和他们的青春记忆紧紧相连在一起,每当唱起这些歌,热血又涌上了心头。 唱哭了无数人的《我爱你中国》,唱的是不变的初心
人老心不老。古稀之年的他们,歌声中依旧回荡着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宛如少年时,这是最打动观众的地方。刘西拉说,艺术团里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的故事都是不同的,但又都是相同的,那是时代对青年的召唤,那是扎根土地、投身一线的生动经历,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只有真正劳动过的人,唱出的劳动号子才是响亮的”。
他们的演奏与歌唱之所以能打动人心,并不在于技巧有多么高超纯熟,而在于他们的情感厚重、深切,更无比真实。
张利兴将军和朱凤蓉将军伉俪,在条件极其艰苦的马兰核试验基地奋斗了大半生。朱凤蓉动情地告诉记者,他们当时生活条件虽然异常艰苦,却一直充满自信,觉得什么都难不倒自己,什么艰难都能够克服。昔日苦难,今日云淡风轻,他们被誉为民族的脊梁,受人尊敬。朱凤蓉却希望,社会能把目光更多地聚焦在“螺丝钉般的人物”身上,“最终的实验数据从我们这些科研人员手中诞生,但不能忘记那些打钻取样的工人。我们事业的成功是在集体中取得的成功,绝非个人的胜利”。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默默无闻了一辈子,但他们每一个人都对国家怀有深刻而独特的情感。刘西拉的妻子、同时也是艺术团的钢琴伴奏陈陈说:“《我爱你中国》就好像是引言,唱的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变的初心,而《祖国不会忘记》像是我们光荣的结语,毕竟我们都退休了,能发挥的余热有限了。”她的话,代表着这批平凡又伟大的老人们的心声:“我们终将回归安静的退休生活。但在年轻一代蓬勃的朝气里,我们看到了民族无比美好的未来。”
去年,艺术团一行人在参观西南联大旧址的过程中,走进了一间教室,这间教室依然保持着当年的原样。“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了。”现年82岁的张开惠感慨,很难想象是如何从中走出了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朱光亚那么多的大师级人物。“当时我们坐下来开始唱起当年的歌,唱了两句,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下来了。”文化与精神的传承,就像细雨绵绵,润物无声。 点赞。 发自肺腑!发自心灵。唱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心声…… 欣赏点赞! 这是个振奋人心好消息!
赞!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