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音乐会送到百姓身边
交响音乐会送到百姓身边昨晚六点半,平谷影剧院门前的小广场上排起了检票的长队,不同以往的是,这一回,大家并非为了争看什么著名电影,而是为了早点进场看一看平常难得一见的北京交响乐团的音乐家们。此时剧场中,乐手们正认真地调试着乐器,为音乐会做着最后的准备。在他们身后,大屏幕上“平谷百姓音乐厅”几个字鲜明又温暖。
七点钟,演出正式开始,指挥家谭利华带领乐团一口气演奏了包括《春节序曲》、《茉莉花》、《北京喜讯到边寨》在内的十几首乐曲。对台下的观众来说,能够在家门口聆听著名乐团的现场演奏难忘又珍贵,而对台上的音乐家而言,往返于市区和周边的郊县、把交响乐送到老百姓的身边,早已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现场 中午就排队抢票只为晚上开开“洋荤”
昨晚六点刚过,平谷影剧院门口就已经来了观众。工作人员一边维持着秩序,一边向没有领到公益票的人耐心地解释:“真的对不住,票在中午的时候就发完了,下回您早点儿过来,还有的是机会。”尽管如此,不少专程赶来的人仍旧有些失望,来回踱着步不愿离去:“挺好的团,看一次不容易,我还是专门奔着谭利华来的呢,以后得多办点这样的音乐会啊。”
相较之下,一旁的罗女士是绝对的幸运儿了。“我在朋友圈里看到了消息,中午十二点过来排的队。”罗女士说,“北交前几次来我都错过了,这次说什么都得来看看。我原来也在国家大剧院看过音乐会,但那边离我们这儿真的太远了,北交能来真的挺好的。” 在与记者交谈时,又有一位没有领到票的年轻妈妈带着孩子不舍地离开,罗女士见状不由得感叹:“为什么想领票的人这么多,还是因为大家平时听现场音乐会的机会少啊。”
离演出开始还有一段时间,热情的观众早就把剧场坐得满满当当。大家纷纷用手机拍下台上乐手们“热身”的画面,讨论着大大小小、造型各异的西洋乐器,言谈话语间洋溢着新鲜与好奇。考虑到不少观众都是第一次走进音乐会的现场,北交选取了一系列家喻户晓、通俗易懂的中国乐曲,指挥家谭利华更是在每首曲目开始前都仔细地向大家讲解它的创作背景,比如在介绍《良宵》时,谭利华说:“这首曲子原来是刘天华在上世纪创作的一首二胡独奏,它很短,但是非常有中国的韵味,在国外演出返场时,我们经常会演这首曲子。待会儿大家可以仔细听一听,小提琴是在模仿二胡的演奏方式的。”
一个多小时很快过去,在一首热烈欢快的《北京喜讯到边寨》中,音乐会圆满落幕。散场时,许多人不经意地哼着刚刚听到的曲目,《茉莉花》婉转悠扬,《太阳出来喜洋洋》活泼轻快,旋律飘进背着琴盒准备离开的乐手的耳朵里,大家脸上都挂着一丝不易察觉却十分满足的笑容。“一听说高雅艺术、古典音乐,很多人都会觉得离自己特别遥远。”北京交响乐团团长孟海东说,“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它走进更多人的生活里。”
幕后 六小时的行程只为一小时的精彩
昨晚,当载着乐手的大巴车回到北京交响乐团位于双井桥旁的大院门口时,已近晚上九点半。“到了到了,下车吧!”司机师傅吆喝了一声,这才把车上不少已经睡着的人叫醒——此时距离大家下午集合到此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六个小时,乐团还另有三辆大巴车开在送乐手们回家的路上。从双井到平谷影剧院,仅往返就要三个多小时。
“10月11日我们就在平谷演出过,我能感觉到效果非常好。”孟海东团长告诉记者,“以后就定下来了,我们每个月都去两次。”伴着阳光离去,随着夜色归来,在演出场馆边匆匆吃一顿工作餐,有人还打趣着说“这回的饭比上回的好吃”。
昨晚演出前,北交刚刚结束了在密云的公益音乐会,今天,他们又将去往昌平。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北交就一直在致力于古典音乐的普及和推广,一坚持就是二十多个年头,去年7月21日,北交还与各区合作启动了“首都市民音乐厅”,走进学校、机关单位和社区,在市民的身边普及交响乐,至今已成功演出了六七十场。虽然作为团长有着忙不完的事,孟海东仍然尽量跟着乐团来到每一次演出的现场,亲眼看一看观众的反响,“说实话,是有点辛苦,但只要看到大家向往又满足的表情,我就觉得非常值得。”长号首席卢建华算了算,十月份除去国庆期间五天的休假,二十多天的时间里,他们一共演出了17场音乐会,一年的演出场次更是多得数不过来。“你猜我有几件演出时的衬衫?”卢建华笑着说,“我有8件。现在天冷了还好一些,夏天的时候天气热,每次演出衣服都湿透了,必须一天一洗,所以我准备了8件,够一周穿的。”
尽管公益演出的场地大多没有那么专业,卢建华却感受到了另外一种温暖。“平时北交也经常在市区的各个音乐厅演出,但总是会觉得和观众之间还是有距离的。我们走的通道就不一样,他们坐的也离我们很远,可是在平谷、密云,这样的情况就不会发生。我们主动去到区县里接近大家,就会感觉到离他们越来越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