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好当代中国新作品?
如何处理好当代中国新作品?最近几年,国内外许多小提琴比赛对参赛选手演奏中国作品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点在于对作品创作年代的要求,比如,今年的全国小提琴比赛要求演奏一首2005年之后创作的中国作品,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要求在当代作曲家委约创作的两首中国新作品中选择一首,香港国际小提琴大赛要求必选作曲家任达敏的《山歌——为小提琴和钢琴而作》等中国作品中的一首。
显然,仅仅会拉《金色炉台》、《满怀深情望北京》、《丰收渔歌》这些比较早的传统曲目已经不能满足比赛的要求。作为教师,必须帮助参赛学生准确地理解、把握中国新作品的风格,才能表现出其特有的味道。”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小提琴教师岳麟近年来演奏了不少中国新作品,目前,他正在指导学生备战全国小提琴比赛。他总结,演绎一首中国新作品,可以从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把握。
1、掌握作品整体结构才能准确树立作品的音乐形象。当代新作品的创作手法、格局与传统作品完全不同,往往加入了流行时尚的元素,比如,作曲家李勋为“2014CCTV钢琴小提琴大赛”而创作的小提琴作品《裙子》,里面的流行元素很丰富,从流行的角度出发去处理这种架构,从句法、和声方面剖析,音乐形象就比较准确了。还有些新作品是作曲家采风得来的,采用了当地民族音乐的元素,比如,作曲家张丽达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茫谐》(“茫谐”是藏语“民歌”的谐音),就运用了藏族一种仪式音乐的元素。
2、弓速的快慢在很多情况下会直接决定曲子的效果。有些慢的作品,弓速需要慢一些,有些当代中国作品的风格比较飘逸,就需要弓速稍微快一点、流动性好一些,效果就会更好。比如,《裙子》这首曲子的风格就是很漂亮、带有流行风的、飘逸的,它的高音部分比较多,大的连线比较多,句子比较长,在处理这些长句子时弓速稍快一些、流动一些,串联得比较好,这样拉出来的效果是青春时尚的。岳麟有一位学生曾经获得香港国际小提琴比赛的第二名,他当时成功地演绎了任达敏的《山歌——为小提琴和钢琴而作》,这首曲子的风格是热情的,弓速也是流动的,如果弓速太慢,效果就出不来。
当然,弓速的快慢是要完全依据句法的,句法决定了弓子走的速度,要依照句子本身变化的需要来处理而非凭自己的想象。同样是长的乐句,有些就需要弓速慢一点,比如,张丽达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茫谐”》,它的风格是舒缓、深沉的,与《裙子》完全不同,它有许多长音处理时就需要稍慢一点。 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小提琴教师岳麟近年来演奏了不少中国新作品。不久前,他刚刚指导学生参加了全国小提琴比赛。他总结,当代小提琴中国新作品在结构、音乐形象方面与传统中国作品有很大不同,因此,在具体的处理技巧上也有很大区别。
1、揉弦的处理不同。揉弦的宽窄往往决定了乐曲的效果。如果说,传统中国作品像写意的水墨画注重营造一种意境,当代中国作品则更多地追求一些音乐效果,追求一种美感与味道。一个曲子里往往有不同的味道,左手揉弦与右手弓速的不同搭配会造成不同的效果。一般来说,激动的地方揉弦会集中一些,宽松的、悠长的地方揉弦就慢一些,但是,有些当代作品由于追求音效或者要表现张力,在慢的地方也有一些重音或者神经质的东西,传统的处理方法就会被打破。
2、律动不同。传统的中国作品律动往往不很复杂,比如,《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干》这首曲子,一开始就是三加四的节奏。而当代新作品会有更多琐碎的结构,以便作曲家更精确地表达他们的想法,不是四四拍、四三拍那么简单,往往是这一个小节是四五拍而下一个小节突然就变成了八七拍。节奏型决定了它的律动形式与传统作品不同,由此,它的重音、演奏方式、揉弦就不同了,它的味道也就不同了。比如,李勋的《裙子》,里面四四拍比较多、变化也比较多,它是由和声带出来的律动,个性更鲜明。
3、滑音要适当。拉中国作品手感很重要,许多中国小提琴作品取自于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比如《苗岭的早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因此,在演奏技巧中使用滑音比较多,以增添音乐的色彩、抒发某种情感,在“梁祝”中很多乐段交替使用上滑音与下滑音,表现缠绵起伏的情感。当代中国新作品中有些也取材于民族、民间音乐,因此会有滑音的运用,但处理不能过火,否则会造成情感表达过度。带有流行风的当代中国新作品中运用滑音就比较少。
对于一首新作品,在局部、细节打磨之后还要放到台上检验,让学生完整演奏一遍,老师在台下重新听一遍整体的效果、考量整个曲子大的格局,之后会发现其中哪些细节有问题、需要调整,这是一个反复实验、修改与完善的过程。同时,也要参照作曲家的手稿,以便更好地把握作品的风格。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