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地
犁地,是先前农村一项再普通不过的耕作方式,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用牛耕地的场景渐行渐远,今天几乎成了一种奢望,一种乡愁。细读文庆老师的《犁地》,不禁让人想起老家那些场面,那副挂在东坡上的画,那懂事的老牛和善良的犁地老把式。他在仅仅两千字的篇幅里,写尽几千年的农耕史,可谓选材妙巧,叙述精道,语言精准,功夫深厚!且不说作家曾在农村扛犁、吆牛、握耙,有过几年犁地经历,单就文中叙述犁地过程那个详细真叫人折服:牛自觉进入犁沟,犁地老汉举鞭而从不落在牛身上,形成牛与人,人与鞭,牛与犁,犁与人之间的相协关系,在这篇文章里写的如此贴切,让人过目难忘。
通篇读罢,掩卷而思,似一副副耕作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赶早,走在梁上的牛与人,坡上长不见尾过一会又折转回来的犁痕,甚至再小的地块那翻过的犁印;再是晌午歇息时牛人各自吃草吃烟的消闲,以及山雀、乌鸦绕牛飞行,或高或低,或近或远的画面,无不叫人心喜又辛酸。喜的是,今年的坡上的闲地有人来照料,忧的是,牛儿又要吃苦啦,它真是畜牲的命,架轭于肩,埋头前行,人不累它不得歇气呀……
文庆老师贡献的并非这些农耕场面,还在于他对文字的掌控上,既惜字如金又合身得体,恰到好处。从头至尾,几无冗字。文中难得的抒情,也是情到深处自然流露,且点到为止,绝无呻吟之感!写一人耕地的孤寂,与牛谈,与翻起的土地交流,吼两嗓子,让寂寞随风远了去;若是两人或多人耕作的时候,则各显浑然天成的农民灵光智慧,闹腾一番;写由牛及人的逗乐,把农村司空见惯的活计写出了“活路”,中国农民的精神也得到了升华!
犁地的老汉之间有时也打几句趣话,调侃说,你白天黑夜都在犁地啊,晚上套着你的黑牛,还要犁很久很久!另一个就说,你还不是一样,如果你不愿犁你的地了,我帮你犁啊!
土地于人,不可或缺,它是人赖以生存的根本。收获之后,大地奉献了精血,就如母亲生下了我们,一副疲困之态。母亲需要补给,而大地则需要松动,需要施肥,像母亲需要养精蓄锐。犁地就是一种放松,在《犁地》里作者捕捉到了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之态,既有赞美,更有感念,做个有心的人,那怕挂犁之后,不再用牛去耕那板土,而执了教鞭,或从事了其它的营生,但这种浑然天成的农事情愫,却终究挥之不去,深印于脑海里,伴随一生:后来,都似乎还在犁地,在大地上,或岁月里。
天地岁月一张犁,文庆用诗笔,耕起的是我们永难相忘的满满的乡愁…… 欣赏了,谢谢楼主发布啊 ,我收藏了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