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对自然要有敬畏之心,怀有感恩之意
对自然要有敬畏之心,怀有感恩之意文/孙树恒
最近,外地同行来内蒙古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接待也应接不暇,看到外地人对草原渴盼的心情,对草原的向往意溢言表,那种心情常常被感染。可是作为一个生活在草原的人来说,我亲见亲历,对内蒙古草原的退化、沙化深感痛心,仿佛听到草原求救般的痛苦呻吟。
希拉穆仁草原是距离我们呼和浩特市最近的草原旅游点。我们驱车来到位于包头市达茂旗,是"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家乡。20年前,这里还是水丰草美的地方。但今天我们走在达茂旗希拉穆仁草原上的时候,极目所见,夏日里的草原竟是满目赤野,草色难觅。汽车挟尘而走,漫天乱飞的虫子,把前挡风玻璃撞成了"花脸"。草原不长草,牛羊不上膘,成群的羊骨瘦如柴,走路摇摇晃晃。但是,我们听到的尽是游客们的惊异和叹息"草原怎么是这个样子?!"不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吗"。
的确,这几年持续的干旱使本已脆弱的草原"病入膏肓"。干旱加上持续高温天气,还为土蝗的暴发提供了温床。同样令人触目惊心的是,一路驱车,总能看见沙土扑面的痕迹。在草原上,我们看到一位叫巴特尔的老人放牧着一群瘦弱的羊群。正午的烈日,炙烤着无遮无挡的荒漠化草地,汗水流满了布满皱纹的脸。老人告诉我们,他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他说过去的草原草至少也在脚脖子以上。这些年由于开发呀,过度放牧呀,大旱呀,草退化严重了。倒了几次场,都没有找到草给羊吃。
被誉为马背民族的蒙古族自上世纪80年代定居以来,马就逐步退出了牧民的生活。在路边上,我见到了巴图,他在自家草场靠近公路的地方,盖起两间简易房,扎下几个蒙古包,雇了几位牧民,做起了牧家旅游的生意。除了手把肉、炒米、肉包子等传统的蒙餐之外,来这儿的游客还可以喝到马奶。"养马也是逼出来的。"指着远处发黄的草场,巴图说,"羊太多了,我家的退化了,又租了几百亩,但还是不够吃。"
在回来的路上,我从车上收音机上听到了一条消息。我的家乡通辽市扎鲁特旗,受到5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侵袭着到7月14日,全旗仅完成耕地播种面积111万亩,未播种面积高达84万亩。1700万亩草牧场未能及时返青,地下水位平均下降3米,3000眼农田井和6853眼生活用水井干枯或出水不足,已有22个嘎查村的1。23万人、15万头(只)牲畜出现饮水困难。心情格外沉重起来。
然而这样的坏消息,这样坏的建设造成的恶果不能再延续了。我们对大自然的不谦卑,所以对大自然的随意支取,任意破坏;我们对前人不谦卑,所以毁坏传统,对传统一次次浩劫;我们对人类不谦卑,所以无法达到融洽和和谐,说到底,我们就是缺乏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和感激,只知道的以自我为中心,肆意地追逐个人名利。我们毁坏了黄河,毁坏了长江,我们毁坏了大海,毁坏了草原,还要毁坏了地球吗?!
而我们总是一唱再唱,想着草原千里闪着金光,想着风沙呼啸过大漠,想着黄河边啊、阴山旁,英雄骑马啊,骑马过故乡。几十年光阴流转,很多人依然用满腔热血,关注着滋养过自己青春梦想的故乡。最近,我参观了一次环保展览,在厚厚的留言簿上写满了观众的观后感,他们用不同文字,表达的却是一个共同的声音:珍惜并留住内蒙古大草原这片绿色。关注草原命运的,不仅是祖辈生于斯长于斯的牧民们。为了留住草原上的美丽绿色,很多人都把热切的目光投向那里。
草原本是人与野生动物的共同家园,农耕文化与工业文明对生态的破坏。草原向何处去,折射出了人类向何处去,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又保护文化的多样性等问题。这些问题太值得深思。国家环保总局一位负责人特别提出,对基层干部进行普法教育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迫在眉睫。否则,放牧的只见牛羊饲料、种地的只见荒地一片、办厂的只见地下矿产、当官的只见几年政绩,那被"凌迟"后的草原终将赤地千里。这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谁在自毁家园?(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供职阳光保险内蒙古分公司,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西部散文家学会会员)
我们必须"乱极而治",好的建设最终取决于好的伦理,对自然要有敬畏之心,怀有感恩之意,那世界将更加完美和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