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经历的童谣时光
我出生在1980年代初期,小的时候,我住在上海郊区的县城里。童年生活给我留下的记忆是充满阳光和欢笑的,这里面当然也包括孩提时代与小伙伴们玩的游戏,以及我们一起经历过的童谣时光。我从小就知道“笃笃笃,卖糖粥”这首上海童谣,但是后面那句“三斤‘葡萄’四斤壳”却一直让我百思不得其解。首先,葡萄只有皮啊,哪来的壳呢;其次,葡萄的重量明明在肉里,单称外皮何以白白多出一斤的分量来?一直到我做了方言学的研究才终于明白,这首童谣里面的“bu-do(沪语读音)”其实不是“葡萄”而是“蒲桃”,也就是核桃的意思。核桃确实有壳,而且还挺重的。我们小时候吃的大核桃和小核桃,往往费力敲了半天的壳也吃不到多少核桃的果肉,想想“三斤蒲桃四斤壳”这首童谣,内容虽然有轻微夸张,其实还是挺有道理的。
至于糖粥,我还记得祖父在世时曾经教过我一句卖粥人的吆喝词,叫做“桂花赤豆糕,白糖莲心 粥 (kue-huotsaq-deu-kobaq-danglie-shin-tzoq,沪语读音)”。这本不是童谣,但是在我,却当成童谣学了,并且一直记到现在。不管是糕还是粥都是甜滋滋的味道,也寄托着我与祖父之间的感情。祖父年轻时是个木匠,他一辈子打的一手好家具,有几件我们家一直到现在还留着,其实人已经走了二十多年了。祖父当年想必没少走街串巷,所以学了很多街市上的吆喝,还会打竹板、吹哨子、做核雕,他做的莲心粥、山楂酱的味道我到现在仍然记得。如今我已经成家,自己也经常煮些白糖莲心粥给家人食用。我吃不惯咸味的粥,只爱白粥和糖粥,也许也是受了祖父的影响吧。
上海童谣里最有名的一首,恐怕要数《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了。这首童谣的意境不错,名字里有桥,是水乡的景象,还有不曾“露面”却明显存在的船,也是水乡的交通工具,另外还有一位等着宝宝去屋里向撒娇的外婆。
我却不曾见过自己的外婆,因为她早在我出世前走了。不过我倒是真的到过她走过的桥边,那是在江南农村的一个典型的小镇。很多年过去以后,我故地重游,仍然找得到当年的那座桥。透过高楼之间略有“违和”的这座古桥,我在桥洞里看到想象中的外婆,也从桥面上看到蹒跚学步的童年时的我。我们跨越时空,在这座蕴含着水乡文化的“外婆桥”上遇见。 点赞了,好文章,不错啊,可以收藏学习了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