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148228 发表于 2017-8-3 08:47:27

触电的音乐-MIDI的形成

八十年代初,电脑音乐迎来了第一个真正的繁荣时期,同时也迎来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各种电子乐器之间的通讯问题:各生产厂家都按照自己的规格生产电子乐器,当您单独使用某一厂家的产品时,您还不会遇到什么问题,可是当您同时使用几家公司的设备构成一个电脑音乐系统的时候,麻烦就来了,您怎么能使一台美国E-MU的音源发出您在日本ROLAND键盘上弹奏的一个标准A呢?

   为了解决电子乐器的通讯问题,1982年,国际乐器制造者协会的十几家厂商(其中主要是美国和日本的厂商)会聚一堂,各抒己见。会议通过了美国Sequential Circuits公 司的大卫.史密斯提出的“通用合成器接口”的方案,并改名为“音乐设备数字接口”,即“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缩写为“MIDI”,公布于世。1983年,MIDI协议 1.0版正式制定出来。此后,所有的商业用电子乐器的背后都出现了几个五孔的MIDI插座,乐器之间不再存在“语言障碍”,它们同装上MIDI接口的电脑一起,构成了一个更加繁荣昌盛的电脑音乐大家庭。

   实际上, MIDI 本身只是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 的缩写,意思是音乐设备数字接口。 这种接口技术的作用就是使电子乐器与电子乐器,电子乐器与电脑之间通过一种通用的通讯协议进行通讯, 这种协议自然就是MIDI协议了。
   对于搞计算机的人来说, 不妨把MIDI理解成一种局域网,网络的各个部分通过专用的串行电缆(MIDI线)连接, 并以 31.25 KBPS 的速度传送着数字音乐信息。

   MIDI 标准制定以后,开始只是在专业的电脑音乐圈儿里受到重视,但是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多媒体技术的突飞猛进,MIDI 作为多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炒得沸沸扬扬,几乎达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而大家也已经把这种接口技术当作了电脑音乐的代名词,常有“做MIDI”,“玩儿MIDI”的说法,使一些正统的“电脑音乐人” 觉得莫名其妙,啼笑皆非。

   因此, 我们倒不妨将MIDI划分为“狭义MIDI”和“广义MIDI”两种概念,狭义MIDI就是上面所说的音乐设备数字接口,而广义MIDI则是大家已经约定俗成的整个电脑音乐的统称 , 这样即不会造成概念上的进一步混乱,也不会使得MIDI一词失去其本质的含义。

   1985年11月,国际乐器制造者协会公布了《MIDI 1.0版的细节规定》(2.0版至今仍在制定中),重新定义了一些控制器号码。此外,为保证MIDI的健康发展,还专门 成立了“MIDI厂商协会”和“日本MIDI标准委员会”等组织,MIDI标准从成长阶段步入了成熟阶段。

   MIDI标准的成熟使各电子乐器生产厂商更加信心百倍,它们绞尽脑汁、挖空心思,以空前的热情生产出各种电子乐器,有键盘式的(合成器、主控键盘)、弦控式的(MIDI吉他)、敲击式的(鼓机)甚至还有吹奏式的(呼吸控制器),除此之外,还有五花八门的各种音源模块(就是把没有键盘的电子合成器)供人选购。

   如果说生产厂商在此间得到的是利润,那么广大音乐工作者得到的则是实惠。道理很简单:东西一多,就会便宜。各厂商之间的竞争也迫使它们不得不尽快推出更好更便宜的电子乐器。如此一来,使得电脑音乐工作者人数激增,一些业余爱好者也趁机“混迹”于音乐工作者队伍之中,并制作出相当一批惊人之作。电脑音乐的第二个繁荣时期一直持续至今。

geci456 发表于 2017-8-30 08:09:13

分享,谢谢楼主发布,我收藏了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触电的音乐-MIDI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