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斋里延续父亲的梦
我喜欢读书。琐屑状态时,去逛的最多的地方莫过于书店和图书馆,看到喜欢的书,就像遇见久违的挚友。我喜欢一个人一天到晚都待在二十平米堆满书的简陋出租房里,历尽寒暑却无案牍之劳形,也谈不上勘破玄黄,只是单纯的喜欢静闻书香,在阅读中身心和头脑始终与书中的文字厮磨相守,似达到前所未有的清澈,除去负担,放空自然,恢复刚刚来到人间时的纯粹。
我读书的爱好源于父亲。父亲沉默寡言,却是个哈姆雷特式的悲剧英雄。他高中毕业,喜欢看书写作,写过诗歌、写过散文,他写的文章少得可怜,却篇篇文笔不错,书法又龙飞凤舞,是我儿时心目中的偶像。可那日子实在贫穷,父亲即使不吃不喝给怀孕的母亲买鸡蛋和水果,也逃不过四个哥哥姐姐先后夭折的厄运。为了挽救这个贫困家庭,他放下了文学创作之笔与看书的习惯,毅然去井下开采煤矿承受危险,赚更多的钱养家。他把对书的热爱和未能成行的文学梦全都寄托在了我的身上。
数年光阴,如今已不能确定,小时候第一眼读到的令自己感动的是父亲给我的哪一本书,书里的哪一段文字,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就是那本神奇的书,那段神秘的文字,为自己打开了一方另外的空间之门,一个山花漫烂、彩蝶纷舞的精神世界。印象里,父亲闲暇时教我读了《三国演义》与《水浒传》,那时我虽然还不理解书中的内容,但书中侠肝义胆的英雄气概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烙印。初中时的我,对《三国演义》中二百多首诗词情有独钟,当时还读不懂其中的平仄韵律,只是胡乱仿着写,写了满满一张纸,后来被刚从粮食局退休的爷爷拿走,回到办公室向曾经的同事们炫耀:“瞧,这是我小孙子写的。”
我珍惜着自己这个被父亲感染的爱读书的习惯,读书也就奠定了自己以写作为兴趣爱好的精神导向,我将读书时所有的思考与回忆到的童年一起付诸于写作,会在夜色刚铺稳妥时,坐在屋里的书桌前,静下心来忘记阳光下那些眼花缭乱的事物,然后于一方素笺上留下很远的、欲说还休的乡愁;或是在朋友圈与读书群密密麻麻的记录下我读书后所有的感慨、愿景与自我苛责,与好友共享。
书给了无数在疼痛中活过或活着的心灵治愈与安慰。于己而言,当济南的山将自己与东北老家阻隔而断,让裹挟着的乡思得以释怀的那本书因何会出现在那个雪天,因何被带到济南的泉城路新华书店,自己又因何而与其相遇,期间到底有着怎样的神秘因缘,想来总令自己叹问不已。
我现在的落脚处,是一间二十平米的出租屋,我用从淘宝网买来的简易工具,做了一壁顶天立地的书柜,满满当当的书籍一字排开。这些书医治了我略带忧郁的乡愁,牵引着我与故乡的草木呼吸与共,在喧嚣的尘世,我拥有了一片安宁的净土。我很享受这油墨芳香的自修地。
我在书斋里第一次读了《庄子》,被其中回归自然的浪漫主义所吸引,得以自解道玄,终身受用。此后,又在工作余暇,攻读了《易经》、《普希金诗选》、《中国现代诗学》、《木心诗选》、《日本物衰》和《朦胧诗》,对诗歌创作积有心得,又觉得自己有一点点诗人素养,便开始写上了诗,一首一首的写,又一首一首的投稿,虽然屡屡碰壁,却仍旧坚持着这样徐徐推进,有时被打击的没自信了,就搁笔,后来又想写了,又再度提笔,终于步步生莲,不久便在一些杂志、报纸上发表了数篇,领取了一些润笔的稿费得以让家里的生活舒悠些。
公费出版了诗集后,兴奋地将它寄回了千里之外的故乡。听母亲说,早已老年痴呆的父亲把那本诗集抓在蜷曲的、长满老茧的手里握了好几天,默默地咀嚼着书中的文字,怎么劝都不肯松手,我知道,父亲是想告诉别人他并没有在命运面前折戟沉沙,他的文学梦如凤凰涅槃,又死而复生了。 分享,谢谢楼主发布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