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本女性散文集
近日,两本女性散文集在新书目录里引人注目。它们是张抗抗的《回忆找到我》和八月长安的《时间的女儿》。在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张抗抗和八月长安分别携新书与读者进行了互动,畅谈了她们此次创作散文随笔集的初衷和对生活的认知。“北大荒”的漂泊青春 成为文学创作的富矿
张抗抗推出最新随笔集《回忆找到我》,在书中用她独有的笔触描写了与亲人、爱人和友人之间的动人往事和情谊。回忆中的那些美好与温馨,美丽与哀愁,感动与欣慰纷至沓来。
4月18日下午,张抗抗与作家汪兆骞以及读者进行了“春天里,回忆找到我”为主题的新书分享会。
在分享会上,张抗抗说:“这部散文集是我几十年来写的大量的散文中很小的一部分。因为我逐渐有了些经历,这些年我陆陆续续写了很多散文,想让读者有各个方面不同的交流,就写了主题散文,写了亲情、友情、乡情。在座的都是年轻人,回忆,就代表已经有了历史,太年轻的朋友,你们没有多少东西可回忆的,你可以谈回忆的时候你已经有了很多经历了。”
在《回忆找到我》一书中,张抗抗回顾了自己漂泊的青春岁月:18岁时卷入时代洪流,成为“老初三”,丢失了心爱的日记本;19岁时,离开出生地杭州,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漂泊动荡的生活让处于青春年华的张抗抗无比忐忑,她日夜思念着故乡,把自己定义为“流浪者”。她这样写道:“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浪漫移民。”这段经历成为她文学创作的富矿,在她的众多作品中都能看到当时历史环境的底色。张抗抗说:“我在北大荒时除了读书就是读信。我写了一篇文章叫《逝去的书信》。同学的信、人的信,等待家信。我们连队有个女生是宁波知青,她家父母每天给她写封信,我们特别眼红。她每天收信,回信,形成不断的链条,这种亲情到这么严重的程度。我父母给我写信,我都会在灯下给他们回信。我对生活的关注很自然,书本是固定的文字,我们还有活的生活,那时没有丰富的生活,不像今天有太多选择。我们就会移情到比较容易生长和接近的物体,就是植物,是自然。这种自然也不是太远的自然,也就是北京郊区啦、杭州钱塘江的钱江潮啦、黑龙江大江逆行啦,也有写花草的散文,一草一木皆世界。这就变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了。”分享会上,张抗抗指出,无意批评现在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希望大家在我的散文里看到一点真实的生命感,真实的存在,无论一朵花还是一棵草。
书中回忆起的“北大荒”虽然艰苦,却是最美的地方——“那种真切天然、朴实无华的美,常常在梦中和遐思中,将我完完全全地笼罩包容,并与我的身心融为一体。”张抗抗坦白:“‘北大荒’的风云,‘北大荒’的悲壮,曾是浇灌我们这代人青春的泉源,我知道自己的笔永不可能穷尽它。”
张抗抗曾说过:“小说是我,散文更是我,虚构的小说,真实在生活本质,而散文,本应是一个里里外外透明的真实。”她的小说具有坦诚、旷达、优雅的性格和气质,散文似乎更合于她的这种性格和气质的外化。谈到以往的生活,她说:“我就是一北漂。北大荒的漂,漂到北大荒去了。19岁离开杭州,到北大荒,80年代以后才到北京定居。很自然地走向远方,不是被迫的,总觉得生活在远方,故事在远方。年轻人都有这样的冲动。读过苏联文学都会有激情的召唤,很自然重新选择自己的生活。与我们今天有共同之处的内在东西是,一种选择的态度。当时不完全是我个人选择的,是时代洪流推动的,但也有我的选择。在农场我开始读书和写作。我强调的是自我选择的态度。你有选择,就有主动意识和主动权。”
“书里写了好几篇我的故乡,和我有血缘关系,但事实上已经和我无关了。广东人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一套传统,饮食、思维方式都不一样。我从广东到杭州,再到北大荒,这就和读书有关了。书,是你在封闭的空间看的,买的书很多只看前面几章。现实生活中你感觉不到什么希望,只能在书里寻找。我父亲现在血糖高,要吃窝头,我说这种窝头我在北大荒已经吃够了。那时我们非常贫穷,生活粗糙,但这些不重要,留在我生命中有很多快乐的时光。看不到前途的我们,除非有门路可以当兵、招工,最可怕的是你改变不了生活,巨大的不自由,但你还是微小的空间来选择你应该选择的梦想。”谈到《回忆找到我》,张抗抗说:“我们都是在离开故乡后才会有思恋之情,生在其中都会有很多抱怨和厌烦。你离开它才会获得第二次生命。年轻时你会抱怨你生长的地方如此没有生气,想离开,但离开后你会想到它的种种的好。你和它有割不断的感情,饮食、乡音,让你想到它的好。这就是距离感里会不会有一种情感的发生是这样来的,经过很多年的沉淀,有些东西被遗忘了,忘不掉的是最深的感情。《回忆找到我》里写的情,回忆是很沉重的话题,回忆主动找到我的,都是快乐的、美好的。如果是我找到回忆,像我的长篇小说一样,是我去寻找我们将会遗忘的历史,和这样的散文风格就完全不一样了,是沉重的或者是忧伤的。回忆不是都像这部书这样美好和轻松的。回忆很多是沉重的,但不表现在这部书里。”
作家汪兆骞这样评价张抗抗的新书《回忆找到我》:“是一部目光深邃,胸襟阔达,灵魂高贵,文风优雅的好书。同时,对当前亟需理论批评更新和指导的散文创作实践,提供一个足资借鉴的好文本。更为可贵的是,张抗抗的散文具有中国文学中的诗词境界与东方哲学形成的默契和呼应,而且呈现了中国文人特有的高贵品质和优雅的情怀。”
80后一代人的标本: 要成为眼里有光芒的大人
暌违三年,青春文学领军作家八月长安出版了她创作生涯中的首部散文集《时间的女儿》。自2009年推出长篇青春小说《你好,旧时光》以来,八月长安的作品一直备受80后、90后关注。 4月15日下午,八月长安携新书与曾担任《秋菊打官司》《结集号》《金陵十三钗》编剧的刘恒一同畅聊了对青春文学、对网剧及新媒体形式等的见解。
八月长安出生于80年代末,曾是哈尔滨市高考状元,毕业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被问及为何走上文学创作道路时,八月长安说,她在日本留学时遇到一位美国女生,这位女生总是乐观地相信,上帝会为她找到一条非常好的路,而且这条路是只有她能走的,别人都不行。她曾说:“因为写作,我安放了自己,也改变了别人的人生,鼓励他们去成为眼里有光芒的大人。这就是我一直写下去的意义。”
《时间的女儿》一书中,八月长安回忆起自己青春时期的闺蜜、损友、表姐、学业上的对手、喜欢的男生……在与同龄人相处的过程中,她总是小心翼翼地不冒犯人、并体贴地替人解围、化解尴尬。同时她也坦诚地向读者“曝光”了青春时期所洞悉的长辈的种种不完美——公开学生隐私的班主任、性情刚硬的妈妈、不善表达的爸爸、重男轻女的奶奶……他们的言行对青少年三观的塑造、眼里光芒的汇聚或磨损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在成长过程中,每个社会角色都有长幼亲疏之分,但放在时间的长河里,他们只是文学和人性的片段。
《时间的女儿》是八月长安的首部个人随笔集。八月长安说:“我之前并没有说回避写散文或者说非虚构类的文章,只是说写的也没有人看,因为是这么讲吧,大家很多时候网络时代开始都有博客,博客上很多人其实都会有一些随笔、心情、状态,或长或短,只不过这些没有集结成册。我之前也写过不少,但是大家认识这个人其实是因为那几部校园类的小说。大部分情况下别人对你的随笔,你的心情状态产生兴趣,愿意过来看一看,往往不可回避的是因为对你这个人有一定的兴趣,否则的话谁要听你胡言乱语,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你的生活又比别人特别在哪里?所以可能到一定的年纪以后,曾经的那些感悟挑选出一些真的能够留得住的,有意的把它集结到一起,算是对自己一个交待。”
因此可以说,《时间的女儿》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作为独生子女的80后一代人自学为人处世之道的标本。
在问及从写作到编剧,有些什么样不一样的想法和感受?八月长安谦虚地回答:“我回答有点不太好意思,因为我们这边坐着一位很大的编剧。现在我的编剧作品还都是仅限于我自己小说的改编,我觉得是一个起步,我对它可能比别人有更深的了解和理解,写起来会更容易一些,当然编剧和写小说和写散文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范畴,这个要讲起来话就海了去,我觉得写小说本身就是一个出于我自己很粗糙的表达欲的,我自己并不是学这个的,编剧只是开始了一个新的路程,然后它对我来说可能永远都是一个副业吧!我更喜欢写小说,更喜欢写散文一些。编剧这边因为是以往作品一个重新的呈现,对我是一段新的旅程,它也有它好玩的地方,只是我还没有做得很好,也顺便打一个广告,《暗恋:橘生淮南》的同名网络剧可能今年算是第一部编剧作品,当然有其他编剧的帮忙。今年的话应该要和大家见面了,更多时候是作品说话,编得好不好,大家到时候就能直接看到了。”
刘恒说:“我看这个孩子文字的时候,我觉得她的灵气有点张爱玲那个劲,就那种犀利和灵气,但她确实没有张爱玲那种阴郁那种冷,没有那些东西。我觉得这个还是很不错的,比较招人喜欢。比如说我想到张爱玲,我脑袋里觉得她像一个蛇一样,她非常毒辣,她运用词汇非常毒辣,当然她里边显示了她对汉语那种操纵能力。这个孩子非常有才华,对文字的支配非常犀利。她如果再让自己这个流星更加闪亮的话,她可能得直面人生的痛苦,我觉得张爱玲痛苦是有原因的,让胡兰成涮那么惨,这么大的才子,她内心不痛苦是不行的。所以我觉得人生的痛苦肯定是常态,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而且最后大家都是同一个句号,没有预期的,不知道这个句号什么时候出现。我觉得在这个终极的痛苦面前,它会把你生活所有方方面面全打成烙印,所以这个时候你的文字会刻下更深的刻度,它会更加闪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