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dioapp 发表于 2017-4-19 07:05:17

琴行“疯狂”谁之错?

琴行“疯狂”谁之错?

  北京一家“疯狂钢琴”音乐培训机构最近倒闭了。曾在新中关、崇文门和双井等地的商场看到过这家机构的连锁门店,目前这些店面已经人去楼空,剩下一屁股的债和一群被拖欠工资社保的老师与要求退还学费的无辜学员。经营六年多的音乐教育机构疯狂钢琴,在今年2月7日停止经营,并在一天后将北京现存的五家门店同时关闭,拖欠了巨额的教师工资社保和学员学费。

  无独有偶,南京的“星火琴行”在几天前还是一家专业从事各类乐器销售和乐器演奏培训的专业琴行,而这几天去上课的家长却发现,南京所有星火琴行的店面早已形同虚设,一片狼藉。据内部员工说,琴行老板已经携款潜逃。这里面就包括家长们预交的学费和乐器款,最少的也有2000多元,损失最多的达到了上万元,至于付了钢琴款而未收到货的家长,更是欲哭无泪。

  这两件在一个月内分别发生在北京与南京的事件,背后一定有隐藏的必然联系。其实这样的“骗局”已不算什么新鲜事儿了。大家不禁要问,是老板没有诚信,还是老百姓的钱那么容易被骗?从笔者个人角度,各方都需狠狠地打十八板。艺术教育从上世纪末至今,已从一个呱呱坠地的娃娃长大成青年俊才。当时,学艺术还是一个新鲜事,琴行与艺校凤毛麟角,而现在弹钢琴、学小提琴的在一个班上大把抓。与其说考级加分让很多消费者迷失方向、撞破头脑也要不计成本、不择手段地获取那张证,还不如说,商家看到这样的商机,抓住一切可能打破头地制造“金钱”机会。

  说到这里,会有读者问,消费者为何也有错?其实,绝大多数家长让孩子上所谓的艺术课程,都是抱着玩玩儿的心理,自己未曾真正重视过。每次私家接送看似煞有介事,其实从心底来说,他们只是完成了一个起始和终点:中间陪同上课、做笔记等环节他们根本不重视。钢琴课也好,小提琴课也罢,核心人物是在教师身上,但家长其实也脱离不开责任。背后的管理者,也就是所谓的老板,更是扮演着极其微妙的角色。有些家长会重视所谓的口碑,也就是把琴行或艺校之间的办学理念放在台面讨论。重视一点的家长,会舍得时间和精力去“有名”的琴行,甚至指名道姓找某某老师给孩子上课;略差一点的家长也至少会从多个方面考虑为孩子如何规划。但是这样的家长毕竟不多,更多人只是把考级证书视作“救命药丸”。在市场经济下,顾客就是上帝,教育变了味儿,很多事情就本末倒置。一切的一切都有可能会酿成今天所看到的场面。于是商人把能赚到钱当作最大目标而非一种手段,孩子能哄骗好,客源能留住,其他诸如教师待遇不公、师资能力不足等一概不过问,反而成了一种顺理成章的常态了。

audioapp 发表于 2017-4-19 07:05:46

但说到底,这些道理家长也明白,教师也心知肚明;课依旧得继续上,学还是得继续学。然而,商家明知即将破产时,还想在最后一刻拉更多人下水,不免让人寒颤。上课的消费者是否也应更冷静地考虑一下,哪些琴行或者艺校真的值得报名?真的是所谓的广告词夸夸其谈占优势,还是课程谁便宜去谁家?其实,艺术课程从一开始就不是为普通老百姓所开设的,如果一味地违反自然规律去乱来一通,到头来花了钱不说,啥也没学到不重要,最惨痛的可能是前面两个事例的下场。

  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后这样的事件还会屡屡发生,艺术行业的买卖双方在都不尊重长远发展的条件下,面临更重大的洗牌只是早晚的事。做艺术也好,做文化也罢,商人如果根本上只把角度放在商业利益和短视从事上,他所得到的也只能是短暂的,哪怕当下真的是繁华似锦。事实上,文化课程靠突击或许可能会有点效果,但是艺术课程真的很难短期见效,尤其当下越来越重视艺考学生的文化等综合分数。换句话说,家长如果一味强调自己不懂艺术课程,只把责任推给教师和琴行,那么其后果不难推测。就像商人利用文字游戏说“一小时学会弹钢琴”和很多人一辈子追求的“弹好钢琴”不是一回事,在做任何重大选择前,我们更应记得反问自己一句“这是真的吗”。

  教育需要商业运作的支持,但是任何一方舍本逐末、投机取巧地只想“纯商业”、只为了“纯商业”,结果必定是“疯狂”完了,“星星之火”却没法燎原。任何人在违背艺术教育初心的那刻,或许早已为他自己埋下了炸弹的种子。当下赚钱越来越不易,真正的创新,是要打开积极探索的思维,合理利用正当手段和头脑,不要只想着把客户当傻子,这才可能是更好的生存之道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琴行“疯狂”谁之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