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圆新网 发表于 2017-4-7 07:47:29

儿歌需要荡起时代的“双桨”

近日据《成都商报》报道,四川眉山一早教中心教完儿歌《小燕子》后,一位小朋友天真地问道:“老师,小燕子是什么?”于是,老师要求周末去看看小燕子。可是,全班16名小朋友有14名都没找到。乐山市一幼稚园教唱儿歌《丢手绢》,全班20多名小朋友竟无一人知道手绢可以用来擦汗或擦鼻涕。有家长认为,这些儿歌固然经典,但唱了几十年,难道就不应该有更适合现在小朋友传唱的儿歌吗?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这些老儿歌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然而,孩子们的“小燕子是什么”以及“手绢有什么用”等天真之问,却又尴尬地折射出,这些老儿歌实在是太老。小燕子很难飞入寻常百姓家,手绢也几乎被纸巾完全取代,可孩子们所唱儿歌仍然是五六十年前创作的,像《丢手绢》甚至快七十年了,可见新时代的优秀儿歌是何等匮乏。

    有人或许要说,经典老儿歌当然会永不过时、经久不衰。这话没错。但如果要认真考量,经典老儿歌永不过时、经久不衰的,其实是朗朗上口的歌词、优美动听的旋律、永远正确的价值观。从内容来看,它们还是存在与时代脱节的问题。比如,许多孩子从来没见过真实的燕子与手绢;又如,“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又有多少孩子见过一分钱?经典老儿歌反映的基本是几十年前的儿童生活,于现在的孩子而言,自然脱离生活,甚至没有他们可以切身体会的童趣,其传唱欲望也就难以激发,情感熏陶也就难以达到。

    除了传唱经典老儿歌,当今的孩子需要他们自己的儿歌。儿歌是孩子们精神面貌的综合反映,每个时代都需要每个时代的儿歌,来反映一个时代孩子的精神面貌,同时,给孩子们的成长留下一些珍贵的童年记忆、生活图景。所以,新时代需要新儿歌记录当下孩子们的精神面貌。而且,儿歌是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载体之一,我们不能总是让他们唱着几十年前的老儿歌,感知并认识几十年前的世界,他们应该借助新儿歌,感知并认识他们所处的这个鲜活世界,如今这个世界才是他们眼中真实的世界。

    那么,如何保障现在的孩子有新儿歌可唱?一者,要引导扶持新儿歌创作。由于儿歌创作经济效益不佳,不少创作者不愿为此花费心血,导致新儿歌产出量少。有专家建议,设立儿歌创作扶持基金和奖项荣誉,激发创作热情;二者,要强化宣传推广,像这些年抓公益广告那样,引导甚至要求电视、报纸、网站、新媒体等承担起传播优秀新儿歌的公共责任。当然,新儿歌创作当以孩子为本,既有正能量又有流行元素,避免灌输大道理,将内容写到现代孩子的心坎上,这样的儿歌才能荡起时代的“双桨”,陪伴现代孩子的童年时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儿歌需要荡起时代的“双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