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百花 发表于 2017-3-1 13:48:05

春泥之歌(春泥诗社社歌3.30)

本帖最后由 安百花 于 2017-3-2 08:13 编辑

春泥之歌词:安百花

炙热泥土的芬芳孕育无限的希望滚烫生命的情怀裹挟大地的渴望

我在春泥中成长生命变得坚强我在春泥里歌唱青春浸透着梦想

沁人心脾的给予是你散发的清香默默无语的陪伴照亮旅途的前方

我在春泥中茁壮拥有更多阳光我在春泥里歌唱青春蓬勃着力量

安百花地址: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阳明区兴业路56号501信箱电话:13903639750QQ:1055460013

安百花 发表于 2017-3-2 08:13:25

春泥诗社社歌
为了进一步打造春泥诗社文化品牌,提升春泥诗社整体形象和文化内涵,凝聚人心,振奋精神,激发社员创作热情,扩大春泥诗社在全国诗坛的影响力,现面向全国开展春泥诗社社徽、社歌征集活动。具体事宜如下:
一、诗社概况
    春泥诗社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团体,被称为全国第一个农民诗社,曾代表平度的一种“文学现象”,引领和培养了一大批文学青年,引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文汇报》等30多家主流媒体的关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在全国文化工作会议上予以表扬并亲笔致信春泥诗社,鼓励鞭策广大社员们热爱生活、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2013年4月平度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局组织春泥诗社复社,著名诗人林莽为春泥诗社题名并揭牌。2014年1月在青岛大学设立第一个分社,后相继成立青岛西海岸分社、胶州分社等。随着春泥诗社影响力越来越大,社员开始遍布青岛和山东半岛,正式注册社员200多名,外围参与诗社活动的诗友达到500余名,是诗歌爱好者的精神家园。复社以来先后组织大型采风活动20余次,创作诗歌、散文作品2000余首(篇)。2015年开始在青岛注册成立青岛春泥诗社。2016年举办首届“诗探索·中国春泥诗歌奖”,成功举办中国乡村诗歌论坛、首届“诗探索·中国春泥诗歌奖”颁奖晚会和“百名诗人看平度”大型文学采风活动,平度荣膺“中国诗歌之乡”称号。春泥诗社已经从30多年前一个单纯的地方农民诗社,发展成为目前以农民、工人(农民工)为主体的,包含基层小业主、学生、著名诗人等各行业诗友荟萃的、影响力越来越广泛的民间诗社。
    二、征集范围
    全国关心和支持春泥诗社建设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
    三、征集时间
    即日起至2017年3月30日止
    四、征集内容及要求
    2、社歌:
    (1)社歌歌词要切合诗社内涵,简洁凝练,朝气、激情、豪迈、优美、朴实自然,简明易记,朗朗上口。
    (2)体裁风格激昂向上、旋律要朝气蓬勃,催人奋进,易学易唱,有较强的感染力。能够体现社员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并富有时代特色。
    (3)调性节拍明亮大方,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乐句乐段布局合理,修饰处理艺术得当。
    四、投稿要求
   2.社歌投稿者,歌词、歌谱须按A4纸规格提供打印稿。
    3.投稿请注明“春泥征集”字样,并写明作者姓名及联系方式。纸质稿请交寄至山东省平度市春泥诗社秘书处(平度市人民路22号);电子稿请发至邮箱pdwhzfgyf@163.com。
    4.所有来稿、光盘等恕不退还,请投稿者自留底稿。
    5.截稿日期:2017年3月30日。   
    五、评选办法
    1.诗社组成社徽、社歌评选小组,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进行评选。
    2.应征作品由诗社秘书处汇总整理后交评选小组进行初选。评选采用作品登记编号方法,投票时不出现真实姓名,力求公正公平,初评结束后由诗社秘书处对应作品编号,公布入围作品编号信息。
    3.入围作品在春泥诗社网站上公布,广泛征求社会意见。
    4.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评选小组进行评选,评选结果经诗社社委会审定后公布并给予表彰奖励。
    六、奖励办法
    活动分设社徽、社歌一等奖各一名,奖金1000元;二等奖各两名,奖金500元;三等奖各三名,奖金100元;纪念奖若干名,各奖励纪念品一份。
   七、注意事项
    1.应征作品不得违反相关法律规定,不得含有任何涉嫌民族歧视、宗教歧视及其他有悖于社会道德的内容。
    2.投稿人须保证设计作品的原创性,不得抄袭。如作品发生知识产权或版权纠纷等,诗社有权取消其应征资格,所有法律责任由投稿人承担。
    3.征集作品知识产权归春泥诗社所有,凡入围的作品,其著作权、修改权及使用权归春泥诗社所有。
    4.本次活动最终解释权归春泥诗社

童心不老 发表于 2017-3-2 19:31:31

支持老乡佳作,祝贺摘金夺银。

安百花 发表于 2017-3-3 10:22:35

支持收到,只是征集还没结束,何来摘金夺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春泥之歌(春泥诗社社歌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