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巴别尔的小说
也谈巴别尔的小说■金涛
【作家没有用废话渲染这一切,只是以异于寻常的冷静,用混作一团的喧声、口哨声和歌声表现了泅渡大河的勇气和力量。这是极其精彩的油画式的战争史诗。】
读苏联文学史,我的感觉总是怪怪的,打个蹩脚的比喻吧,你就像个考古学家在田野上发掘一样,说不定什么时候你会挖出一座古墓,或者是一具埋葬不久的尸骨。当你除掉厚厚的黑土层,或是令人掩鼻的垃圾,你竟会惊讶地发现,呈现在你面前的竟然是无价之宝。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然而你必定也会黯然神伤,因为这些珍贵的文学瑰宝,早已被许多人遗忘了很久很久。
近日读巴别尔的作品就有这样的印象。《巴别尔全集》中文版是刚刚过去的2016年漓江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全集分为五卷,包括中短篇小说《敖德萨故事》(戴骢、王若行、刘文飞译)、《骑兵军》(戴骢、王若行译),故事与特写(马海甸、刘文飞、靳芳译),剧作集(王树福、王宗琥、童宁译)以及书信集(谢春艳译)。巴别尔的小说前些年出过单行本,但是在中国大陆出版文集,尤其是作家的剧作和书信等结集出版,这是第一次,从而也满足了中国读者了解巴别尔文学生涯的渴求。
巴别尔留下的作品并不多,享有盛名的小说也仅有中短篇小说集《敖德萨故事》和《骑兵军》,前者包含他对故乡敖德萨的生活场景的鲜活记忆,尤其是对敖德萨的犹太人经商发迹和遭受歧视的境遇作了深刻描绘。后者则是1920年苏波战争期间,他随布琼尼的第一骑兵军征战数月的所见所闻,于1924年开始在《红色处女地》等杂志上发表的描写第一骑兵军的短篇小说,共34篇,1926年结集出版,定名《骑兵军》。正是《骑兵军》《敖德萨故事》的问世,奠定了巴别尔在苏俄文学史的地位。
巴别尔为什么能获得许多文学大师的青睐?他的作品为什么历久不衰?这里面固然有多种因素,如真实地表现了战争与野蛮、死亡和性,以及滥杀无辜、屠杀犹太人等深刻主题,此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他非凡的、独具匠心的艺术表现力。
“橙黄色的太阳浮游天际,活像一颗被砍下的头颅,云缝中闪耀着柔和的夕晖,落霞好似一面面军旗,在我们的头顶猎猎飘拂。在傍晚的凉意中,昨天血战的腥味和死马的尸臭滴滴答答地落下来。黑下来的兹勃鲁契河水声滔滔,正在将它一道道急流和石滩的浪花之结扎紧。桥梁都已毁坏,我们只得泅渡过河。庄严的朗月横卧于波涛之上。马匹下到河里,水一直没至胸口,哗哗的水流从数以百计的马腿间奔腾而过。有人眼看要没顶了,死命地咒骂着圣四。河里满是黑乎乎的大车,在金蛇一般的月影和闪亮的浪谷之上,喧声、口哨声和歌声混作一团。”(《泅渡兹勃鲁契河》)
一幅多么逼真的色彩斑斓的战争油画!从天空的太阳到落日余辉,从空气中飘浮的战场的腥臭的气息,作家以绚丽的色彩突现了战争惨烈的氛围,他用类似凡高的粗犷而反差强烈的鲜丽色彩涂抹血染的天空和大地。然后又细腻地刻画千军万马乘着浓浓夜色泅渡大河的壮观。大河波涛汹涌,冷月注视着跃入水中的马匹、大车和一队队骑手。这是生与死的较量,是面对死神义无反顾的搏斗。作家没有用废话渲染这一切,只是以异于寻常的冷静,用混作一团的喧声、口哨声和歌声表现了泅渡大河的勇气和力量。这是极其精彩的油画式的战争史诗。 “哗哗地下着雨。夜风和夜暗在湿漉漉的大地上飞翔。星星全被吸饱墨汁的乌云压熄了。筋疲力尽的马匹在黑暗中叹着气,抖着身子。没有马料可以喂它们。我把马缰绳拴在我腿上,裹上雨衣,躺到一个积满雨水的坑里。被雨水泡得胀鼓鼓的大地向我伸展开了坟墓般令人慰藉的怀抱。马拉直了缰绳,拽着我的腿,把我拖向前去。马找到了一小丛草,低头吃了起来。这时我睡着了……”(《札莫希奇市》)
这是一幅充满人性的战地速写,洋溢着浓烈的生活气息。大概这是鏖战之后的短暂平静吧,连老天爷也疲惫不堪,寒意随着倾泻而下的夜雨笼罩湿漉漉的大地。疲惫不堪的战马在雨中叹息,实际上是疲乏的骑兵在深深叹息,这是不折不扣的人困马乏,没有草料喂马,人也忍饥挨饿。于是作家描写了一个温馨感人的细节:困倦的士兵将缰绳拴在腿上,躺在积水的泥坑里,睡得像死人一样。而他饥饿的坐骑拽着主人在泥泞中寻找食物,终于找到一小丛草,埋头吃了起来,但战士却还在甜蜜的梦乡……
限于篇幅,不再赘述。正是凭借这些为数不多的精彩小说,巴别尔被誉为“20世纪最有才华的俄国小说家”。高尔基认为,巴别尔是俄罗斯当代(他那个时代)最卓越的作家。博尔赫斯、卡尔维诺、海明威等文学大师对他都有很高的评价。1986年意大利《欧洲人》杂志评选百位世界最佳小说家,巴别尔荣登榜首。
不过,这位为世界留下珍贵文学遗产的苏联作家,他的一生就像一颗耀眼的彗星出现在天空,很快就消失于黑暗之中。1939年5月15日巴别尔被捕,罪名是“反革命罪”和“充当法、奥间谍”,次年1月27日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在莫斯科卢比扬卡监狱被枪毙。“处决他的命令是斯大林亲笔签署的。”(见本书“编者序”)
1954年12月18日,苏联最高法院军事庭为巴别尔平反,这时离巴别尔惨遭杀害已经14个年头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