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伟大的胜利 仰望永恒的丰碑
“一送红军下南山,秋风细雨扑面寒,树树梧桐叶落完,红军几时再回山。”一幕幕震撼人心的恢弘场景把观众带入中国工农红军的万里征程:一条红飘带,从红都瑞金到圣地延安,斗风雪、历成败,谱写了一部无与伦比的英雄乐章;一段坎坷路,从罗霄山脉到烽火陕甘,翻雪山、过草地,走出了一条苦难辉煌的康庄大道。80年前,中国共产党人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率领工农红军穿越万水千山,历经千辛万苦,实现了浴火重生、凤凰涅槃。时光荏苒,历史的钟声萦绕耳畔,先辈的伟绩历久弥新。当纪念长征80周年文艺晚会将红色记忆化作舞台上的流光溢彩时,既是深情回望,也是深切感悟:胜利来之不易,丰碑高山仰止。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即使面对血与火的考验、生与死的抉择,红军将士们依然毫不畏惧、前仆后继,但长征之难却又是无法回避的。天上几十架飞机轮番轰炸、地面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加上极端恶劣艰险的自然条件,还有党内激烈的不同思想路线的斗争,用任何语言和文字加以描绘都显得苍白无力,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形象地将之比喻成“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
长征开始后不久,中央红军连续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一路西进。此时,蒋介石调动40万兵力,分五路布成前堵后追、左右侧击的态势,希望在湘江东岸与红军决战。11月28日,双方在新圩、古岭头、界首、脚山铺等地展开激战。湘江战役,中央红军付出了空前惨痛的代价,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多人,但红军勇士硬是从国民党军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蹚开一条新路,以血肉之躯堵住了数倍国民党军的疯狂围攻,最终使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和各军团大部顺利渡过湘江,其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得到了浴血升华,奏响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悲歌。伟岸的丰碑避免不了岁月的痕迹,再多华丽的词藻、再多口头的盛赞,也无法让“80后”的这一代真切感受到当年红军将士的英雄悲歌,然而今天这支《血战湘江》,却很是传神地将当年那一幕英勇顽强而又悲壮惨烈的场面充分展示出来:遮天盖日的烟火,我们似乎能够超越时空感受到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的那种疯狂与残酷;动感的人梯,再现红军将士们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经过历史的涤荡仍然如此震撼心灵;大屏中血红的湘江水滔滔不绝,更是将长征的悲壮和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诠释得淋漓尽致,不由得让人身临其境。再沉重的历史尘埃,也无法阻碍我们透过这段舞蹈,感受着当年红军将士湘江一战中的悲壮和坚定。
寒凝大地乱云飞,血沃中华乾坤悲。三十昼夜飞行军,突破四道封锁墙。不怕流血不怕苦,前仆后继杀虎狼。长征途中,红军经历的艰难与坎坷远不止于湘江一役,大渡河、铁索桥、爬雪山、过草地,每个故事都壮怀激烈、可歌可泣。 1935年5月上旬,在“剿灭红军”计划未果后,蒋介石通过空中侦察判明了红军的战略计划,便决定将红军拦截在泸定桥。要避免覆灭的危险,红军惟有尽快抢占渡口,顺利渡河。然而,此时红军距离泸定桥还有340里路程,两岸是悬崖陡壁挂着羊肠小路,又有数十条山涧溪流将小路切断,加上大雨不停,行路更为艰难。根据中革军委指示,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随即率领部队昼夜兼程,向泸定桥方向奔袭前进。
队伍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终于在预定时间赶到了泸定桥。而这仅仅是战略行军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抢占泸定桥,这是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晚会立足原汁原味再现真实历史过程,恰如其分地借助艺术的表现形式,现代的科技手段以及精湛的生动表演,力求将观众带回到80年前红军将士攀索铁链、飞夺泸定桥的历史一幕,恢弘巨大的场面,惊心动魄的战斗,可敬可信,在场的所有人都不禁为英勇顽强的革命前辈点赞称好,甚至有的观众身临其境而心有余悸,久久不能从《泸定桥》节目中回过神来。
二
一部红军长征的历史,就是一部证明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来,“左”倾错误思想在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左”倾教条主义领导人奉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导致红军在长征之初频遭失利,尤其是湘江战役中红军由8.6万人锐减到3万多人。严酷的事实和斗争,惨痛的失利和教训,使全党开始认真反思长期以来的路线错误,特别是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许多红军将士特别是许多高级将领认识到,教条主义领导人难以把红军引领上胜利的道路,难以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经过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等多次争论,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逐渐被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特别是大部分曾犯有“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同志,在革命濒临绝境的历史紧要关头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转而毅然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从而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主要议题是总结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解除了博古、李德的军事领导权,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中国革命史上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高歌一曲《遵义会议放光辉》,用音乐的语言讲述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感觉突然间有一束光打亮了整个会场,一派生机盎然。或许,这就是真理的光芒,它从遵义缓缓而来,带给了现实太多的感慨和启示。紧接着的情景表演《四渡赤水出奇兵》,生动形象地凸显出红军将士当年在四渡赤水中走与跑相结合的特点,让人们深深地为毛泽东同志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所折服,而这又和遵义会议的重大意义完美地相得益彰,让观众在高尚的艺术体验中接受理论的熏陶,了解党的历史。
三
长征历时之久,行程之长,敌我力量之悬殊,斗争形势之残酷,在人类战争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但是,面对艰难的生活条件和险恶的生存环境,红军将士们却坚定崇高的革命信仰,始终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和革命的激情。斯诺在深入红军战士时深深地体会到:“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今天人们熟知的“草地党支部”的故事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1935年深秋,红四方面军从四川阿坝州毛尔盖出发,第三次踏上了面积1.5万平方公里的茫茫草地,开始了那段最为艰难的“草地炼狱之旅”。就像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描述的:“疾风穿过三千年来人迹罕至的野草丛生的荒原,撕裂着行进中战士们单薄的衣衫。”
在途经四川嘉宾草地时,20多名衣衫褴褛的红军战士分散四处,无助地望着眼前一望无际的草地。他们是互不认识的掉队伤员,在饥饿、寒冷、疲劳、伤痛一起袭来时,绝望的情绪成为最大的苦楚。
当队伍面临顷刻间就将土崩瓦解之时,红28团3连党支部委员、副连长李玉胜站了出来。他将大家召集在一起,提议组建一个临时党支部,带领着大家一起走出草地。就这样,一个临时党支部诞生了,李玉胜被选举为党支部书记。
有了党支部,大家就有了主心骨,前进征途上的雾霾一扫而光。在极度艰难的条件下,临时党支部将29名伤病员牢牢地收拢在一起,汇聚成一股顽强不屈的革命力量。之后,在党支部书记李玉胜的带领下,大家一路上相互搀扶、相互鼓励,历尽千难万险最后全部走出草地,赶上了大部队。从此,“草地党支部”载入了共和国的军史史册。
这段历史,也是晚会歌颂的一个重要部分,在《革命理想高于天》这一篇章中,《过雪山草地》《沼泽》和《活着走出草地》等节目都很成功地把沼泽草地的恶劣和红军将士的英勇顽强的鲜明对比刻画出来。只见那巨大的道具搭建起逼真的沼泽地,那一幕幕眼看战友陷入沼泽但是无法成功挽救的场景紧紧地抓住每一位观众的心,再加上演员们精湛的表演与逼真的舞台效果,更是将当年无情草地吞噬红军疲惫之师的情景,让观众即使没亲身经历也无法不生发悲痛和惋惜,无不为红军将士面对死亡、痛苦毫不畏惧的大无畏精神所动容。当屏幕定格在红军部队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走出草地的那一幕时,整个会场笼罩在排山倒海的掌声和惊叹声中!
四
整场晚会,不仅是颂扬红军长征的英雄赞歌,也是军队文艺工作的集体献礼,更是伟大长征精神的赓续传承。在这个节点,我们感受着伟大的胜利、仰望着历史的丰碑。
习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现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按照党的十八大确立的奋斗目标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任务,一步一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实现民族复兴这个伟大事业,需要一大批像纪念长征80周年文艺晚会这样的文艺作品传递正能量,用它们强大的感染力,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