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曲 | 乐器越多越好,轨数越多技术越高?
编曲新人想要一心想要扬名立万,思考著快速让别人觉得”我才是最棒的”,这种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是用”编很多乐器”、”很多音轨”来表现,那预期的效果与之后的业界评价,可能是”南辕北辙”,根本是两回事了。编很过多的音轨绝对不会很屌,事实上还给后期作业带来很多困扰。使用多样乐器为一种歌曲铺上华美的伴奏,虽是理所当然;但有能力只使用一、两样乐器、或者音色,就编辑出精彩的编曲,这就不容易了!!
或许有人还是认为简单是吧?!使用单一钢琴音色伴奏一下,或用一把吉他伴奏一下不就成了。呵呵,过程是这样没错,问题是制作人或唱片公司买不买单,是否大家都认同【这样做真得是太绝了!比大一堆乐器或音色在那儿无病呻吟更好】。然后还是愿意付第一线专业编曲人的价钱,这才算是取得真正的认同。
为什么会使用过多的音轨?基本上这也是编曲新手易犯的毛病,归咎原因,通常都是对乐器或音色的功能性,在全曲铺陈中欠缺较完整的思虑;或者是很多过门位置、小节空拍点、对于大空间、大力度的戏剧性音乐表现缺乏音乐语言、手法,于是就在一些位置上同时使一堆打击乐器、效果音、Wave Loop、Rhythm Loop (即循环音轨与循环节奏音轨)等。导致许多音色在全曲中只是使用一次,或者少数几次,但凑一凑,全曲却要使用上百音轨来架构,这样的编曲真的绝非必要。
譬如说弦乐的处理,如果在编辑上并不是在每个声部上都做了独立的线条表现,那就没必要依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等单独过带;使用【弦乐群奏】这样的音色,可能还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有经验的专业编曲人,即使使用複杂的声部编辑了弦乐部份,也能事前将这些音轨整理成平衡完美的两轨,一方面确保编曲人的原意,另一方面也简化了后期的工作,也减少后期混音工作人员,在处理这类音色时,功能性、频率性上的疑惑。
在一首歌曲中,如果点缀了过多亮点,就一般消费听众而言,根本是无从消化的。也就是说,一首编曲使用了过多的音色、音效在一首歌曲中,听众在当下是无法聆听到那么多声音,那么多旋律声部表现的。当然,前提是要抓紧该歌曲的消费市场,充分理解那个市场消费者的聆听习惯。表现过强的音色,极可能分散聆听者的注意力,抢走了演唱者的风采;表现过弱的音色,却又很可能是根本不必要。
一首优秀的编曲,讲究其音乐内容、音乐内涵,而不是使用乐器、音色,音轨数的多寡,千万别忘了这一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