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诗人哦 发表于 2016-9-19 22:22:52

姚良、浦歌等八位青年作家亮相中国人民大学

  2016年9月12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举行第二届研究生作家班迎新活动,正式迎来八位青年作家:姚良、浦歌、沈念、关军、周建强、苏瓷瓷、盛可以、蒋方舟。张悦然主持迎新活动,梁鸿一一介绍八位青年作家,阎连科进行了总结性的发言。以下是八位青年作家的简介及感言:

  姚良,1985年生于河南开封,青年作家,新感觉派小说的尝试者,曾获第39届青年文学奖,著有长篇小说《虚拟的伤痛》、《第三只眼睛》,其作品追踪社会热门话题,反映中国当下的社会现状,其中长篇小说《虚拟的伤痛》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与笛安、颜歌并称冲击茅盾文学奖的80后作家之三驾马车。

  感言:我所从事的职业跟文学没有多大关系,甚至可以说与文学相距甚远,隔行如隔山。这么多年来,文学一直作为自己的一种平常爱好,就像下班之余逛个书店、散个步、打个篮球一样,有时间了就写上几笔,日积月累,一行行的文字变成一段段的文字,一段段的文字变成一章章的文字,一章章的文字最终变成一部长篇小说。出版几部长篇小说,直到今日以人大研究生的身份坐在这里,我恍惚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个作家了吧?写长篇小说的那几年间,根本就没有想过会有这么一天来中国人民大学读研究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以创作者的身份挤进了中国人民大学,惧的是怕有一天浪得虚名辱没了文学之殿堂。在这里,我只能表示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

  浦歌,原名杨东杰,1974年生,山西日报文化部编辑,山西文学院第五批签约作家。2011年起发表《某种回忆》《圣骡》《看人家如何捕捉蟑螂》《盲人摸象》《叔叔的河岸》《合影留念》《孤独是条狂叫的狗》《狗皮》等中短篇小说10余篇,2014年发表长篇小说《一嘴泥土》,2015年,《一嘴泥土》入选“三晋百部长篇小说文库”,并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拟于近期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圣骡》等。长篇小说选题《游荡》入选了今年的山西省作家协会重点扶持项目。

  感言:许多年之后重新来到校园,尤其是像人大这样的名校,感觉自己就像瓷器一样得到学校非常仔细和周到的关照,之前有些粗糙的生活突然变得精致和细腻。以前我没有想过,原来我的生活可以随时变成另外一种模式。如今,我要经历的主要是思考和学习,我可以分享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的艺术观点和生活经历,也可以慢慢消化以前的生活。坐在人大的校园里,生活的种种细节非常活跃地重现在眼前,充满了丰富的启示。我希望能够拓展它们,并为它们找到始料不及的深度。最重要的是,我希望在老师们和同学们的启迪和激发下,创造性地写作它们,使它们变成一部部成熟的作品。同时,也希望与老师和同学们非常愉快地度过接下来的三年时间。

  沈念,1979年出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曾在《十月》《天涯》《世界文学》等期刊发表文学作品,被《新华文摘》《中华文学选刊》等转载或进入年度选本。出版有散文集《时间里的事物》(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08年卷),小说集《鱼乐少年远足记》、《出离心》。曾获湖南省青年文学奖、湖南青年五四奖章及期刊奖励。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十三届中青班和第二十八届深造班。现为湖南省作协副主席。

  感言:在人大校园里的这场相聚,是因为共同拥有着对文学理想的追求。过去,这种追求呈现为我们不同风格的作品,自觉或不自觉的写作状态;现在,这种追求应该成为另一种标尺、另一种动力,鞭策我们更加坚定不骄不躁、排除万难、精益求精的写作信念,并以更为严肃的态度和自我超越的决心继续前行。

  关军,前媒体人,非虚构写作者,希望在写作班的滋养下拓宽自己对写作的认知。

  感言:系统学习的念头已有好几年,最近几年,碎片化阅读把我搞得很惨,世界变成了巴掌大,浮躁加剧,浅薄加剧,于是总想抽离出来。以我的心性,这样的修炼需要一点仪式感甚至是强迫性,回到课堂或许能治我的病。在学校的仪式感中,我要尝试写小说了,这是以往自认为不具备的禀赋,而现在,我更迷恋“可能性”。我还想提高英语的读说能力,还想完善自己的知识谱系,还想洗脱媒体生涯的表述风格……三年的时间,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周建强,笔名北狼,1970年1月生于北京延庆,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延庆作家协会主席。1993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京郊日报》《北京晚报》《小说家》《北京文学》《作品》《当代人》《啄木鸟》等报刊发表小说50余万字,著有中篇小说集《生死界》、中短篇小说集《爬台阶的鱼》。中篇小说《爬台阶的鱼》曾获梁斌文学奖。现供职于延庆区文联。

  感言:走进人大校园,我激动并纠结着。激动的是,未来三年,我能跟着阎连科、梁鸿、张悦然等名家教授学习,提升突破自己;纠结的是,我这把年纪还来求学,到底能有多大的功效。事实上,当学习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年龄不再是最大的困扰,问题在于如何心无旁骛倾听导师的讲授,深度领悟作家的创作经验,从而与自己的文学观和叙事场融为一体。我知道路上的困难很多,但是,文学是照亮我人生的一束火把,我将依此而进,战胜黑暗和黑暗中的泥泞,抵达光明的彼岸。

  苏瓷瓷,生于80年代。至今在《今天》《诗刊》《收获》《山花》《花城》《人民文学》《小说选刊》等文学期刊发表诗歌、小说若干,作品曾入选年度小说、诗歌选本,曾获中国作协第五届文学新人奖——“春天文学奖”及首届“长江文艺?完美文学奖”。

  感言:写作是唯一能使我驱逐恐惧的事情。在处于蒙昧期时,凭借着直觉和冲动,创作呈现不可遏制的亢奋状态。在狂热发烧的内耗结束后,我陷入漫长的停滞中。直到有一天,看到李修文的《鞑靼荒漠》,描述两个共同陷入困境的年轻人,一个是普通的民工,他受困于衣食无着之中,另一个是他本人,受困于无论怎么写都很难超越,为此而停笔中。使我感动的是:虚无依旧是亘古不变的,但那个民工仍大声对他宣告——我想过了,我要动起来!

  艺术的世界,该是缺乏经验的,我们的一生及与之相关的感受,是不可替代,也无参照的。坚信这一点,动起来,只有先改变我们的生活,才能波及创作的语言,只有先投身入日常生活里,你才能看见荒谬与我们的切实关联,细枝末节。这也是我选择重返校园继续学习的原因,感谢老师和同学们,一路相伴。

  盛可以,生于70年代。2002年开始小说创作,代表作有《北妹》、《水乳》、《道德颂》、《死亡赋格》、《野蛮生长》、《留一个房间给你用》等。作品被译成英、德、韩、日、荷兰等多种文字出版发行。曾获多种文学奖项。被视为中国当代最杰出的女性作家之一。她的作品语言风格猛烈,热衷声音实验,涵盖情感和社会领域,以敏锐观察和冷酷书写而著称。

  感言:写作多年,如果说此前是埋首劳作的农夫,那么,现在就是直腰远眺的时候。愿在这里看见蓝色的海岸线,以及波光粼粼的生长。把自己埋进土壤,就有发芽的希望。

  蒋方舟,1989年出生于湖北襄阳,青年作家、《新周刊》杂志副主编。现居北京。

  感言:大家都工作这么多年,现在停下来重新回到学校,不能看作是回到象牙塔里休息,躲避世界,而是一次更加努力的机会。我希望这几年好好读书,毕业时写出的作品有更大的进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姚良、浦歌等八位青年作家亮相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