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照如:作品中独有理性成分
刘照如:作品中独有理性成分她的小说已成一种现象
《当代小说》杂志主编刘照如。 张庆 摄
昨天下午,由《当代小说》杂志社、扬州市文联、邗冮区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寻找一片云——汤成难作品研讨会”在格桑花藏式会所举行。《当代小说》杂志主编刘照如出席,他认为汤成难的短篇小说有理性创作、健康创作和智慧创作三个重要特点,已经成为了一种“现象”。
《当代小说》主编谈汤成难
她的小说已成为一种“现象”
汤成难是中国作协会员,以小说创作为主,并已经发表散文及诗歌近百篇,出版小说《一个人的抗战》、《只有一只乳房的女人》、《比邻而居》等,短篇小说多次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国内知名文学刊物转载,她还获得过第一届《黄河文学》双年奖、江苏省第五届紫金山文学奖等。从2012年初至2016年8月,汤成难共计发表了近40篇中短篇小说。
作为《当代小说》杂志主编,刘照如阅看作品无数,但是在2013年,当他拿到汤成难的《软座包厢》时,还是眼前一亮,他当时说了一句话,“我好几年没有看到如此优秀的短篇小说,她的作品文学智慧很高,处处都能体现出智慧创作的成分。”刘照如说,后来这篇小说被《小说选刊》转载以后,《小说选刊》的一位副主编特地打电话过来问,为什么如此优秀的作家她没有听说过。刘照如激动地对汤成难说,希望她能用汉语写出最好的短篇小说,在未来的创作生涯中,能走得很远。
从《软座包厢》、《比邻而居》,再到《志远先生和驴》……刘照如认为,汤成难的短篇小说有几个特点值得重视,其中之一就是作品中的“理性成分”。“很多初学写作的人,往往都是蒙着写,凭着感觉去写,而忽略了短篇小说写作应该重视的方面。”刘照如说,短篇小说写作中能抓住读者最重要的就是理性,汤成难在创作初期就已经非常重视创作理性。理性的作家在构思时,能够判断出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汤成难的很多作品都是以小见大,从大家司空见惯的事情入手,创作出一个个鲜活的作品。说明她是一个有情怀和大爱的人,这样的人能够成为大作家”。
刘照如坚定地认为,汤成难的短篇小说已经成为一种现象,不仅在扬州,在江苏省,甚至在全国她这个年龄段从事短篇小说创作的圈子里也是一种现象。
作品抹去性别色彩
是一种健康创作方式
读汤成难的作品,不认识作者本人的读者,常常看不出是女作家还是男作家写的。用刘照如的话来说,就是汤成难的作品几乎没有性别色彩,这是一种健康的创作方式。
“由于性别差异,往往男人更理性,女人更感性;男人更求真,女人更求美。”刘照如说,就是因为性别差异,导致很多女作家写作时会带入很多女性视角,消极的一种就是过分倡导女权主义,争取性别利益,或是充斥着太多自恋的元素,这种创作就是略带病态的创作。积极的一面是将女性特有的细腻,以及在情感生活中比较丰富的体验运用到写作中,相比男性作家更胜一筹。但是在汤成难的作品中,几乎没有这些,她的作品抹去了性别色彩。“一个女性作家,能够保持作为女性的敏感和细腻,同时又能站在中立的角度去创作,就是一种比较健康的创作方式,汤成难就是这种。”
江苏省作协理事、扬州市作协副主席王虎华说,每每读汤成难的作品,都是一种享受,这种享受有愉悦,也有忧伤和痛苦,“我对汤成难作品最深的印象就是,她始终关注着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她用富于魅力的叙述,细腻的描写,真诚的关怀,让笔下的主人翁演绎出或悲或喜的一生。”
扬州市作协副主席蒋亚林读完汤成难的《开往春天的电梯》后,感动很久。他说自己好长时间看小说没有这种感觉了。“汤成难是一个理性,有责任,有担当的作家。”
在邗江区作协顾问、作家刘春阳看来,写作对于一些人来说,或许是一次倾诉、一次释放、一次记录,而对于另外一些人,则是用生命的全部去探寻、去发现、去表述,而汤成难无疑属于后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