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明哥 发表于 2016-8-23 08:23:59

立秋日的“四季”

立秋日的“四季”

  当维瓦尔第《四季》的熟悉旋律突然间在“探戈之父”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四季》的湍急音流中浮现时,那种恍惚中的穿越感,或许借用英国诗人和小说家爱德华-托马斯《我从未见过那块土地》中的诗行能够较恰切地表达:“我既不期盼什么/也记不起什么;/但那时我触摸到了/某种目标……”

  “某种目标”是什么呢?那应该是一种“逝者如斯夫”的情思,这样的情思,不仅从维瓦尔第、海顿、柴科夫斯基到皮亚佐拉这些伟大音乐家的作品中表现出来,而且文学以及其他艺术领域的创作者们,也有所感悟和表现。思想家雷蒙-威廉斯在其卷帙浩繁的《乡村与城市》中,提到“崇高的季节变换”,意味隽永,令人深思。而在我们最有魅力的传统节气之一立秋这一天聆听表现季节变换的音乐,不仅是应景的音乐飨宴,或许还能更深地体悟到音乐与大自然的密切关联。

  8月7日晚,国家大剧院小剧场,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客座首席、苏黎世歌剧院管弦乐团首席王晓明以三种身份登台:在上半场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四季》中,他是小提琴独奏和指挥;在下半场由马勒改编为弦乐队版的舒伯特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中,他是乐队首席。在这三种身份中,他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20位演奏家(弦乐五声部的编制为6.5.4.3.2),均有着十分出色的表现,将两部音乐作品演奏得精湛而深刻。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四季》描绘出热情、感伤、幽暗、疯狂的都市四季情思以及对古典的“本真”四季的回顾与致敬,复杂而微妙的多元精神世界,在王晓明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年轻的弦乐演奏家的演绎中有着令人赞叹的美。皮亚佐拉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四季》以第一部分《布宜诺斯艾利斯之夏》开始,而不似前辈维瓦尔第的《四季》以《春》开篇,无不与内心的微妙感悟水乳交融。王晓明在演奏技巧上显示出一位优秀小提琴家的深厚造诣,而他手中那把1715年斯特拉迪瓦里名琴“黄金小提琴”,音色既圆润优美,又洪亮有力,无论弱奏还是强奏,均有直抵内心的强烈表现力。在歌唱性段落,王晓明的弓法赋予连奏以自然的起伏和呼吸感。他作为指挥,虽然只是在起始部分给予乐队最简单的手势,但他对作品的理解是通过排练而贯穿于每一个细节的,他充分显示了一位与欧洲知名歌剧院和乐团工作多年的弦乐艺术家在训练弦乐方面所具有的卓越能力。

  老一辈指挥家艾德里安-博尔特爵士在《博尔特论指挥》一书中赞叹小提琴大师耶胡迪-梅纽因作为弦乐队首席训练和指挥弦乐队时达到的令人瞩目的高水准,我在2012年法国南特“狂热之日”音乐节上的听到的一场音乐会,验证了优秀小提琴家的这种神奇能力。那是曾任伦敦交响乐团和欧洲室内乐团首席的当今最具知名度的乐团首席之一、塞尔维亚小提琴家戈尔丹-尼考里奇与他担任艺术总监的荷兰室内乐团演奏柴科夫斯基的弦乐小夜曲等作品。王晓明作为小提琴家和经验丰富的乐团首席,在马勒改编舒伯特的《死神与少女》中达到的是与梅纽因和尼考里奇异曲同工的境界。这样的音乐会上,指挥的作用化为无形,体现为首席的引领,这种以琴弓而非指挥棒的引领,常常为“脱产”指挥所难以企及,因为首席/指挥给予乐队的指示,包括指法、弓法、揉弦的速度等等,可以无微不至,而且,他还从头至尾作为参与者起到最好的带头作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立秋日的“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