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ci888 发表于 2016-8-13 11:16:24

生命的轮回遍布苍凉 ——读杰克·伦敦短篇小说《一块牛排》

卡夫卡说:“我想,我们应该只读那些咬伤我们、刺痛我们的书。所谓书,必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的大海的斧头。”读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一块牛排》时,我想到了卡夫卡这句话,并深深理解了它。
《一块牛排》我读过两次。第一次以纯粹读者的眼光收割全篇文字,之后数天,每念及它便心潮激荡;第二次读,眼光变得复杂——当时在我业余时间已经开始短篇小说创作,因此比单纯读者多了一种角度,读罢内心深深折服。
故事其实并不复杂:拳击手汤姆·金华年已逝,成为拳击场上的老家伙,在一个夜晚去参加一场拳击赛,穷困潦倒的他急需赢这场比赛,那样就能得到30金镑,可以帮他付清全部欠账,还会剩下一大笔钱。而今晚,他虽是家里唯一吃过东西的人,却并没有吃饱,他心里始终渴望能吃到一块牛排,他的对手是个年轻人,正值拳击事业的上升期,在比赛过程中,他在对手身上看到自己过去的身影,在一个又一个回合的较量中,他回忆起青春全部的荣光与力量,也在自己一个又一个回合的疼痛和挫折中,感到身上挥之不去的年轻的自己曾经蔑视的老家伙的影子,由始至终,他心心念念着一块牛排……他差点儿就赢了,最终,却还是输了。完全是因为一块牛排的缘故——他万分痛苦地想。
作为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把这个故事讲得相当精彩。这是一出悲剧,没有死亡,没有歇斯底里,却通篇不动声色地让读者看到了生命深处的某种绝望,并通过这种绝望展现了现实生存世界的残酷与现实。
若要人物形象鲜活饱满,写作者必得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这样,他的笔触才能结结实实扎根在生活之中。杰克·伦敦的童年在困苦中度过,11岁就开始外出打零工,卖报、卸货、当童工,成年后,当过水手、工人,曾去阿拉斯加淘金,做过战地记者,最终成为职业作家。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得杰克·伦敦的小说读起来总让人感受到来源于生活的强有力的呼吸。
《一块牛排》全文没有华词丽句,没有花里胡哨,没有矫揉造作,对拳击一个又一个回合的描写大量使用动词,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环环相扣,扣人心弦,让人读着酣畅淋漓,因为写得实在太形象,这篇小说甚至被作为竞技体育题材小说的典范。
尽管笔下都是简洁的对话和动作描写,却依然将人物的复杂内心、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有人说,他的文风影响了海明威。不仅如此,他清新简洁、直截了当的生动文风还影响了美国文坛。人们评价他是“第一等讲故事的人”“天生的小说家”,认为他决定性地改变了美国小说的方向,净化了美国的传统文风。
小说的结尾部分让人记忆深刻:
他口袋里一个铜子也没有,而回家的两英里路似乎好长好长。他肯定是老了。经过陶门公园的时候,他突然在一张长凳上坐下来,因为想到他老婆正在家里熬夜等着他,等着知道比赛的结果而不知所措。这比被人打败更令他感到难堪,他几乎无法去正视这个问题。
他感到浑身衰弱,疼痛,他被打碎的指关节的疼痛警告他,即使他能找到一份临时工作,他也要等一个星期才能握住镐把或铁锹。心口间火烧火燎的饥饿感令人感到恶心。他的可怜境况压倒了他,他眼睛里难得地湿润起来。他用双手捂住脸,一面哭,一面想起了斯托舍·比尔,以及他在很久以前的那天夜里是如何对付他的。可怜的老斯托舍·比尔!现在他才明白比尔为什么在更衣室里哭泣。
精彩的小说往往能够成功地设置悬念。这篇小说的悬念沿着一个又一个回合的输赢牵住了读者的目光——有时候汤姆·金仿佛就要赢了,而对手却又起死回生;有时候汤姆·金眼看就要输了,却也出其不意地缓了过来……就这样步步为营,引人入胜。
这是一部残酷的“致青春”。汤姆·金刻骨铭心地怀恋着青春,可惜,当他明白了许多道理时,他的人生早已走失了青春。表面上看,由始至终是两个人之间的一场拳击赛,事实上,这是一场青春和苍老之间的博弈。两者之间谁是真正的赢家呢?在生命的轮回中,它们都无法永恒,永恒的只是遍布的苍凉。
好小说应该是读后余音袅袅、绕梁三日,更应该是内心冰封的大海被狠狠地砍了几斧头。《一块牛排》这篇小说在我看来正是这样的小说,它留给我的回味经久未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生命的轮回遍布苍凉 ——读杰克·伦敦短篇小说《一块牛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