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谁的光
默片时代的电影与现场演奏的音乐,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从一架钢琴到几件乐器再到一整个管弦乐团,从即兴演奏到专门创作,音乐成为默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想象一下时光倒流,穿越回百年前的戏院中,专注着银幕中的黑白影像,现场乐队演奏如立体声环绕身旁是怎样的体验。这一切都在7月7日晚的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实现。闷热的夏夜,邂逅换上“清凉夏装”的上交音乐厅,从走进紫藤长廊的那一刻起,一天的疲惫和躁动仿佛就消失无踪了。许是为了不分散观众的注意力,更好地聚焦音乐厅中放映的影片,纽约爱乐乐团摒弃了以往白西装黑西裤的夏季音乐节装扮,男士身着统一黑色衬衫西裤,女士为黑色裤装或裙装登场,休闲之余又颇显低调。场灯暗下,唯有谱架上幽幽的荧光,随着反声板上打出《城市之光》的片头,爵士风的前奏响起,其后华丽丽的快节奏铜管片段,让人一下子就进入到影片的情境中——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那个浮华疯狂的时代。
影片一开场是“雕像揭幕”的场景,卓别林饰演的流浪汉的裤子被雕塑的长剑刺穿,观众席爆发出当晚的第一次开怀大笑,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大家全然没有音乐厅里正襟危坐的矜持,而是随着剧中人的表演发自内心地嬉笑怒骂。台下的情感自然流露,台上无论指挥还是乐队的整体状态也都非常松弛、沉稳。这种成长在美国土地上的“卓式”幽默,由纽约爱乐乐团来演绎自然得心应手,声音控制均衡,管乐的爆发力和弦乐的抒情性都展现得恰到好处。擅长指挥默片电影音乐的蒂莫西-布罗克本身也是研究卓别林电影音乐的专家。他将原本小编制的乐谱整编成如今的大乐队版本,大大丰富了音响效果,提升了现场观感。白衬衫上修身的西装马甲,让布罗克在舒展地大幅度挥臂时更显帅气。
《城市之光》的音乐如此生动而又细腻,成为无声影像的内心独白,不露痕迹却最是动人。恐怕没人想得到,除了自导、自演、自己编剧,这样的音乐也是出自卓别林之手。尽管需要专业作曲家的协助记录,但光是这部影片的成就,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电影艺术家和喜剧天才对音乐的卓越创造性、鉴赏力就让人望其项背了。剧中“卖花女”的主题最难忘怀。它是所有滑稽、浮夸、喧嚣过后的一抹温情,如同万紫千红中的一朵纯洁的白色小花,音乐色彩的突变,反倒起了以柔克刚的作用,震撼人心。尤其当它第一次出现时,弦乐温暖的音色、大提琴隐隐的应和、竖琴缓缓地拨动以及自由速度的处理,让音乐有了直抵骨髓的力量。指挥蒂莫西-布罗克对整体的把握颇有章法,可见其对影片的深刻解读,但在个别谐谑片段的处理上还有待商榷,比如当流浪汉扮演有钱人到家中探望卖花盲女时绕毛线的那段音乐,弦乐的演奏略显温吞,切分节奏下的强弱对比不够,音乐的幽默感就打了折扣。
在偌大的城市里,身无分文的流浪汉真诚的帮助,成为卖花女重见光明的曙光,而对卖花女的爱情,何尝不是流浪汉努力生活的希望;生无可恋的富翁因流浪汉的搭救而不致殒命河中,富翁的1000美金成为流浪汉帮助卖花女的救命稻草,这对真假朋友不也在某个特定的情况下成为彼此的“光”吗?默片与音乐也是如此,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它们曾经光耀彼此,也成就了永恒的经典。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