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秋言 发表于 2016-7-26 07:14:38

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可以复制生产吗?

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可以复制生产吗?

  临近暑假,各种培训广告开始满天飞,小到培训中心街头发放的小传单,大到教学培训模式推介会,花花绿绿,好不热闹。笔者近日就亲临了一场大型连锁培训模式的现场推介及签单仪式,场面好不气派。很多宣传语里透出来的一些信息,让人很是疑惑,那就是教师以及学生的成长,可以通过某种教学模式的参与、加盟或者引进,就得到快速复制和批量生产吗?

  据这一培训模式的推介方介绍,儿童4岁就可以用他们的钢琴集体课培训模式学习了。从教材研发、动画设计、游戏制作,到硬件配置、练琴监督、家长交费等环节,他们都有严密科学的程序化设计,1年零8个月即可学完初级课程,用考级的标准来衡量的话,能达到二、三级的水平了。

  看看这几个数字:4岁、1年8个月、二三级,就很让人疑惑,孩子的钢琴学习可以一刀切地来量化操作吗?我脑子里立马想起易中天的话:中国的教育在很大层面上,就像生产线上往外挤乒乓球一样,看着挤得很快,但挤出来的却一模一样,因此培养有个性的创造性人才,也就只是一句空话。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人互不相同的必然性,致使了“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的出现。尽管在基础教育中,由于大部分知识具有统一和标准答案,大部分孩子也都可以通过主观上的努力获得相同和明确的知识,使得班级共同授课方式成为现实,但显然,如果能够根据每一个孩子具体的情况来制定相应的学习内容、方法与进度,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才会得到最根本、最彻底的贯彻落实。当然,这只是理想,因为施教者的教育资源不可能脱离社会现实而进行大面积的补充,受教者的大部份共性存在也需要采用共性的受教方式。

  艺术教育却不是这样。比如钢琴学习,除了谱面信息等共性因素之外,在乐曲表达时,一个人不可能与他人出现相同的模样,我们更鼓励和看重的恰恰是不同的、个性化的表达,这才是艺术以及艺术教育的特殊意义。在中国,钢琴等乐器的学习,在中小学课堂中还不能达到普及的程度,当家长愿意掏钱让孩子在课外去学习一门乐器时,就为因材施教在执行上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我们应该也必须为孩子的学习进行专属的“私人定制”,以他的方式、特点、能力来进行不同方法的选择、教材的搭配、进度的把握等。

  再去进一步了解前面所说的集体课模式时,也能看出以下问题。首先是学费定价,简直“玩”到了艺术化的地步:一节钢琴课单独一个人上,需要200元,贵吧,我们60元,便宜吧。而且我们的集体课不像个别课是枯燥的技能训练,我们还有动画游戏、乐理知识、音乐欣赏内容呢,因为是集体十个人一块儿上课,还能“消除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啊”(宣传语里的说法)。这样说法,把个别课的贵、枯燥、孤独说成是必然存在,而把集体课的便宜、好玩、集体性说成是与生俱来。且不讨论到底什么是必然存在和与生俱来,想要用这些话劝服家长,显然也要一番口舌,但结果是,家长只要掏钱报名了,老师的课时费还就不止200元了。也就是说,商家(培训机构很多时候不是教育性质,而是挣钱为目的的商家性质)虽然打着教育的招牌,且包装得光鲜亮丽,但“买家没有卖家精”,你的孩子到底怎么学、学得怎么样,这些本质的、核心的内容,正好你也不懂,人家也就不会多去解释。

  现场上台去签单的老板不少,大部分培训机构的老板或者负责人都有音乐学习或者音乐教育的背景,难道他们对此没有看法或者疑问?几个老板和推介者表示,大家并不是对教学产品或者说教学内容本身感兴趣,而是对他们的模式感兴趣——这个模式可以很好地控制生源与师资流失,而这正是小老板非常头疼的一件事。教学内容嘛,也就那么回事了,不就教小孩弹个小曲儿吗?管理与挣钱的模式,正是咱头疼和急待解决的事。这样带有一劳永逸性质的模式,何乐而不为呢?可是别忘了,你在用尽手段控制生源和师资流失而挣钱的时候,有一帮更聪明的家伙利用你的心理,挣着比你更多的钱。你宰人家,人家也宰你,宰来宰去,却宰到了无知的家长,更宰到了无辜的孩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可以复制生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