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秋言 发表于 2016-7-26 07:08:37

古琴驻校园 流水育知音

古琴驻校园 流水育知音

  ——首届中小学“古琴驻校园”汇报演出及经验交流会侧记

  《客至》、《酒狂》、《黄莺吟》、《阳关曲》、《鹿鸣》、《子夜吴歌》……日前,在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主办,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北京师范大学松风琴社、孔子琴坊联合承办的“承继往来——首届中小学‘古琴驻校园’汇报演出及经验交流会”的现场,这些深受文人喜爱、常由琴家演绎的琴曲被一群小娃娃弹奏得像模像样。“原以为古琴艺术很深奥,小孩子不一定喜欢也很难驾驭,没想到他们还真行。”来自某高校古琴社的王同学由衷地说。

  参加此次汇报演出的是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西山学校、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北京一零一中学、北方工业大学附属学校、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学、北京市红英小学、北京教科院大兴实验小学共7所中小学古琴兴趣班的小学员。这些孩子成为古琴文化的传承人,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功不可没。

  据了解,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自2010年开始举办“把遗产交给未来——古琴进校园”大型系列公益活动,组织全国范围内的琴家与琴社力量,采用播种童心、大师与学子对话、大学生古琴音乐会等立体多样的方式进行“古琴进校园”活动,让青少年深入了解古琴艺术。

  “研究会一直在做古琴进大学的活动。然而,传统文化的传承要从娃娃抓起。”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长田青说,基于这样的考虑,自2015年起,“古琴进校园”升级为“古琴进-驻校园”,从一课时的古琴普及讲座提升为长期进驻中小学校园,对中小学生进行古琴的实践培训,加强在中小学的古琴普及力度。

  经过不懈地努力与实践,“古琴进-驻校园”收获颇丰。此次“承继往来——首届中小学‘古琴驻校园’汇报演出及经验交流会”便是古琴文化在中小学传承发展的第一次全面汇报和成果展示。

  演出结束后,7所学校的领导与指导教师针对一段时间来“古琴进-驻校园”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展开交流讨论。

  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古琴课负责人介绍,学校现在开设古琴课初级班和中级班,遵循以曲为先、普及知识、提高兴趣的教学原则,培养了不少爱琴的学生。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学则设立了古琴专用教室,挑选部分学生开设古琴课,并不定期组织学生家长观摩古琴教学活动。北京教科院大兴实验小学把古琴课作为“校本课”纳入日常的课程中,每周一节课,全员覆盖。而北方工业大学附属学校则搭建了“每日一解”“每周一课”“每月一讲”“每年一动”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北京一零一中学在初中开展古琴选修课,在高中开设课外实践课程,传承古琴艺术。北京市红英小学第一届古琴乐团主要由三四年级的学生组成,重在传授古琴演奏技法及相关文化典故。

  “现在,不但我们的孩子爱古琴,连家长也痴迷,有的甚至一节不落地陪孩子上古琴课。”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西山学校的音乐教师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琴驻校园 流水育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