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 发表于 2016-7-19 08:03:39

指挥棒指点民乐未来

这是一场席上听众和台上演奏者一同“关注指挥”的音乐会。

  第五届华乐论坛暨“新绎杯”杰出民族管弦乐指挥评选颁奖音乐会,于6月16日在北京音乐厅举行。乐音奏响之前,大会先举行了颁奖仪式,当今华乐耆老朴东生、夏飞云获民族管弦乐队特别贡献奖,杰出民族管弦乐指挥奖的十位获得者即为当晚音乐会的执棒者,演出乐队由上海民族乐团担任。这是“新绎杯”首次颁发指挥奖项,除了昭彰获奖者的卓越贡献之外,也为年轻后进树立楷模典范,鼓励青年指挥投身到民乐领域,意义可谓十分重大。

  十位当今杰出的指挥同台,十首优秀的民族管弦乐代表作连演,“可看性”确实很强。首位上场的指挥刘沙由于身高的先天优势,得以用手臂划出仿佛比他人都悠长的旋律线条;王甫建善用指、腕、臂的动作来分明音乐的层次;陈澄雄是“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也,足之蹈之也”,在他潇洒的指挥动作之外,辅以呼吸和跺脚来增强他所希望表达的音乐情绪……无需多言,每位指挥的技术动作自然是有其个人的独到特色。然而,对于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说,声音的精致、乐韵的准确表达才是更为重要的追求。以刘沙指挥的《印象国乐》为例,相较于他长期的工作伙伴而言,上海民族乐团对乐曲的娴熟程度略逊一筹,但在他流畅的线条带动之下,旋律在各个声部的流转、片块状音色的相互衔接依旧行云流水。彭家鹏以带有类舞蹈性质、略夸张动作来指挥《未来的希望》这首音响对比层次丰富的乐曲。借由民族管弦乐队来探索立体的、层叠式的区块音色,一别过去以线条展现逸韵的传统音乐手法,无疑是对乐队音色功能的一种突破。洪侠指挥刘锡津的竹笛协奏曲作品《雪意断桥》,以干净简练的动作来平衡各个声部,以烘托戴亚的笛声,乐队与竹笛相和相衬、音色虚实相依相让,共同交织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身为上海民族乐团的音乐总监,王甫建演绎《丝绸之路》显得十分得心应手,以灵敏细致的音色变化来建构音乐层次。最后一首《月儿高》本就是上海民族乐团的招牌金曲,在夏飞云的指挥下,重现经典从容大气的典范性。

  如果从中国广播电台国乐团在南京成立起计,民族管弦乐的历史至今已逾八十年。早在民族管弦乐出现之初期,它就饱含着音乐人将民族音乐“现代化”的美好愿望。如此具有现代精神的民族管弦乐该向西行,还是会往东去?自始以来始终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我们时常问教于作曲家,希冀他们以创新作品带领民乐走出“方向”,也时常期待演奏者演绎出具有时代精神的乐音。其实,指挥在作曲家、演奏者之间所能起到的连接作用实是不可忽视的,往往他也位居率领民族音乐走向的关键地位。过往数十年中我们敬重指挥,但极少着重梳理他们在音乐上所具有的重要领导位置,也不太常细数或记录从他们指尖流露出美好声音的种类。这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或说此一个奖项提醒了我们应多向指挥行“注目礼”,听一听指挥在乐队之间为音乐本体所做出的开拓,也从他们演奏的具体声音中辨析民族管弦乐在当代将行的方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指挥棒指点民乐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