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 发表于 2016-7-19 08:02:54

弓弦盛世 且歌且思

四海弦风群英会——二胡名家名曲音乐会暨2016北京“第四届中国弓弦艺术节”开幕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行。音乐会汇集了诸多二胡演奏名家,令二胡爱好者和乐迷们充满期待。音乐厅内几乎满场,火热的现场营造出了似节日般的气氛。

  音乐会以金伟演奏的《黄土情》拉开了上半场的序幕。上半场共有7首乐曲,有《黄土情》、《河南小曲》、《汉宫秋月》、《蚂蚁》、《宁夏川好地方》、《塞外情思》等。这7首乐曲展示的是一幅幅的风情画卷,情动于衷,意于画外。整个半场演奏家们忘情恣意,时有缠绵悱恻之声,澎湃之意,整体不失典雅灵动。除了曹德维演奏的《汉宫秋月》使用了由古筝、箫和扬琴等小民乐组合作伴奏以外,其他6首分别为单独的钢琴或扬琴伴奏。下半场共有5首乐曲,与上半场不同,由于中国青年爱乐交响乐团加入,整个下半场的演奏顿时气势恢宏,乐曲的表现张力极大。5首乐曲分别为:《纳西》(随想曲No.5)、《我的祖国》、《乔家大院—情爱》、《天籁华吟》及《长城随想》(Ⅳ乐章“遥望篇”)。纵观全场,可以发现,音乐会的上下半场在曲目安排和设计上显然有明显的不同。

  整场音乐会高潮迭起,经典的演绎给场内观众带来的是非同一般的视听享受。此外,这台音乐会还有重要的代表性意义。这意义在于,这次演出汇聚了全国最一流的二胡演奏家,同时在晚会容量所及的情况下部分呈现了最好的作品。二胡是我国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富民族韵味的一种拉弦乐器,在某种意义上它成了民族器乐的代表与象征。所谓窥斑见豹,这台晚会的呈现也使我们约略看清了自己的“家底”,从而看清来路,看清应该去向何方。

  在光辉熠熠的另一面,我们也通过这台音乐会看到了隐忧——音乐会揭示了整个国乐自身发展的问题。自刘天华开宗立派以来,以二胡为代表的民族器乐获得了翻天覆地的进步。刘天华先后成功创作出《病中吟》、《月夜》、《良宵》等10大二胡独奏曲,又巧妙借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的创作手法和演奏技巧,极大地提高了二胡的表现力,成为可登音乐会大雅之堂的专业独奏乐器。“向西方乞灵”无疑是一剂猛药,也是一剂灵药。但是这一路我们一走就是一个世纪,一个世纪以来国乐发展所走的路径无不是在西方思维和观念的统摄下前行,至今自身的话语体系和理论支持体系并没有得以完整建构。因而,文化自觉也就无从谈起,发展困境亦由此而来。

  中西音乐是异质的音乐文化,可以交融、借用但不可替代。本次音乐会曲目中《河南小曲》(刘明源 编曲)以及《乔家大院—情爱》(赵季平 作曲)等颇能体现民族审美偏好的经典佳作部分回答了这个问题——更新观念,加强理论研究,尤其是民族音乐形态的研究迫在眉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弓弦盛世 且歌且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