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让城市的天空弥漫古典音乐?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一些制度化的文化形式是必要的,因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建设需要一些显性的表现,甚至需要一种典仪化的形式,如乐团的音乐季、艺术节、电影节、比赛活动等,这些文化活动从形式上固化了文化的某种结构,让人们潜在意识中对文化价值认同,甚而产生对文化的自豪感。可以说,这些都是西方著名的文化城市屡试不爽的成功案例,即文化名片往往提升城市的文明形象于无形,人们对此的关注往往甚于经济指标和政治力量。文化的创造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文化精英的推动,需要民众的文化自觉,需要历史的积淀等。说起来够为难的。不过,文化也可以是一种隐性的存在,可以存在于人们琐碎的生活细节,存在于城市的空气当中。笔者在不多的旅行经验中发现一个现象,颇为值得玩味。欧美一些重要文化发达城市,基本上都有人们喜爱的音乐电台,这个在读图和观影的时代,也算是一朵“奇葩”了。这些电台一般以播放古典音乐与歌剧为主,几乎没有什么广告和新闻的插播,也没有自作聪明的主持人的“插科打诨”,很纯粹,很专业,心不旁骛,自在自为,感觉良好。这种电台的运营方式(或商业、或政府行为)如何有待进一步考察,在笔者的印象中,他们基本上采取全天候的播放方式,一般都是整部作品的连续听赏,作品来自巴洛克到二十世纪的经典交响曲和歌剧的名作,操作可谓简单之至。
不难想象,一座城市,上空始终飘荡着美妙的音乐,确实是一件值得褒扬的文化作为。虽然目前互联网能展现更多的可能,如iTunes等更多的选择,但是音乐电台仍然不应该被忽视。因为作为一种音乐文化的传播方式,音乐电台具有很多无可比拟的优势。
其一,古典音乐的普及一直都是人们刻意为此努力的文化追求,而广播的传播方式是最为方便和没有死角的普及。古典音乐电台,无论以何种节目编播形式,都是在向听众不断地播送经典音乐,可以是专题性的、音乐会式的,也可以是赏析式的。不管怎么样,美妙的音乐随着电波就能传遍所有人的耳朵,只要你愿意收听就行,其成本之低,操作之简便其他的普及教育方式难以企及。当然,如果像ClassicFM(英国)、BR-Klassik(德国)那样充分利用互联网、整合媒体资源等创新性作为,是需要强大的运作团队的。
其二,音乐是听觉艺术,对于记忆而言纯粹靠的感性,广播电台的重复播放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强迫性的音乐记忆训练。经过长期自觉不自觉的浸淫,恰似“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久而久之,经典的音乐旋律就能成为一种潜在的听觉经验,适时产生亲切感,从而培养出众多的古典音乐爱好者,成为音乐会观众,甚至成为乐迷、音乐鉴赏专家。当今我们的城市里已然建设起蔚为壮观的音乐厅和歌剧院,缺的不正是对音乐有着真正需要的听众吗?如果我们的音乐厅、歌剧院只是作为城市的旅游景点,未免与初衷背道而驰。
确实,音乐电台对于一座城市或者一个地区的音乐文化传播,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有一些城市在此基础上,甚至创立了更高价值的文化品牌。如美国的WNYC和WGMS,英国的BBC古典音乐频道和ClassicFM都曾经或者一直在创造着这方面的奇迹,其文化影响力令世界瞩目。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突飞猛进,国内很多城市曾经一窝蜂地开播音乐电台,热闹非凡,虽然也有一定时段的古典音乐介绍和评论,如广东音乐台的《古典纵横》,北京音乐台的古典频道等,但是更多的音乐台都是各式各样以经济手段催生的音乐榜占据主要时段。而古典音乐以赏析普及为主,时间极为有限,很难展现古典音乐的洋洋大观。恕我孤陋寡闻,似乎国内除了香港有专门的类似欧美的古典音乐电台之外,其他城市均没有这样的电台诞生,如是,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