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xin 发表于 2016-6-25 06:45:56

不只有《月亮颂》和3D

在歌剧的剧目中,有些作品被冠以一个特殊的绰号:一首咏叹调歌剧。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整部歌剧仅有一首咏叹调广为人知的作品。对于不少歌剧爱好者,德沃夏克的《水仙女》也不幸跻身于“一首咏叹调歌剧”行列,因为,除了第一幕里女主角卢莎卡的咏叹调《月亮颂》,这部歌剧的其他选段或作为整体并不为人们所熟悉。

  听了5月17日至22日连续上演的国家大剧院制作的《水仙女》的听众,想必会发现“一首咏叹调歌剧”,其实作为整体呈现时更有感染力。德沃夏克这位伟大的作曲家那种备受称道的“像变戏法一样写出音乐旋律来”的天赋,不仅体现在他的最优秀的乐队作品中,也体现在歌剧中。

  《水仙女》中纯乐队部分的段落所具有的德沃夏克式的吸引力自不必言,尤其是第二幕中的舞曲和《婚礼进行曲》。我们或许以为,在世界各地,在新婚仪式上响起的都是瓦格纳和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但在国家大剧院的《水仙女》节目册中,捷克学者米尔卡-泽马诺瓦在他的《<水仙女>之旅——从童话到现实》一文告诉我们:“……第二幕中的《婚礼进行曲》更是脍炙人口:自从《水仙女》诞生一个世纪以来,这首《婚礼进行曲》曾经伴随着无数捷克新娘步入婚姻的殿堂。”镶嵌在《水仙女》中的这首婚礼进行曲,在乐池里的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演奏下,透出别致的明媚之感和魅力,乐团的整体音色中透出一种让我想到法国印象派画家或英国的康斯太勃尔笔下的风景画那样的明媚光线——这是熟悉捷克爱乐乐团的听众会情不自禁地辨认出的那种举世闻名的优美音色。在斯洛伐克指挥家拉斯提斯拉夫-斯图尔引领下,整部歌剧贯穿始终的正是这种与捷克爱乐非常接近的管弦乐音色,虽然在强奏时绝不缺乏威力和分量感,但即使在最响的时候,乐团的合奏仍然是轻盈和透明的。这样的音色一方面证明了年轻的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作为像维也纳爱乐乐团和德累斯顿国家乐团一样的音乐会和歌剧“两栖乐团”日益成熟的对不同风格音乐的适应性,另一方面也充分证明了拉斯提斯拉夫-斯图尔这位在我们大多数中国听众心目中名不见经传的指挥家的出色能力。拉斯提斯拉夫-斯图尔对作品高度熟稔的、在歌剧指挥领域经验十分丰富的指挥家,懂得如何最好地呈现歌剧的美——尤其是德沃夏克和斯美塔那的不朽经典。

  阿塞拜疆女高音迪娜拉-阿丽椰娃饰演的水仙女卢莎卡非常出色,她演唱的《月亮颂》不仅以婉转歌喉打动人心,而且,她的音色中有与卢莎卡这一角色高度契合的少女气息。饰演王子的斯洛伐克男高音彼得-博格尔,不仅对角色阐释得十分透彻,而且在高音区的游刃有余以及小号式的音色质感,让此前《唐豪瑟》等剧中男高音不够有力的缺憾烟消云散。

  《水仙女》是国家大剧院第一部运用了3D效果的歌剧,成为此次歌剧制作的一大亮点,但在我看来,《水仙女》最可贵的,是艺术质量的卓越,从主演、指挥,到导演乌戈-德-安纳的舞台呈现,到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与合唱团的表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只有《月亮颂》和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