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一玫瑰云 发表于 2016-6-23 06:03:13

扎实深入生活 创出世界作品

本帖最后由 片一玫瑰云 于 2016-6-23 06:08 编辑

——中国交响乐团探索“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长效机制综述  33年前,中央音乐学院的5名大学生在交通极不便利的情况下,跋山涉水到云南红河县采风,创作出我国首部彝族题材的交响组曲《彝歌》。  去年5月,当年的采风少年,如今的中国交响乐团团长关峡率领着当年的队伍重回红河,深入基层采风并创作出《哈尼交响》。  4月20日至25日,中国交响乐团再度来红河,《哈尼交响》回归哈尼梯田,同时,一批青年作曲家张朝、黄若、黄荟、杨帆等来到中国交响乐团红河创作基地,这不仅是创作方法的一次回归,也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活动长效深入开展的一次有益探索。  披荆斩棘也要“下得去”  在红河元阳,层层叠叠的梯田铺在山间,沿着大地的纹理自由变换。这里的人们一身靛染的黑色布衣,躬身在梯田里劳作,劳作中唱着哈尼古歌,歌声在山谷间久久回响。  这片土地蕴含着丰富的音乐宝藏,但来此之路却要披荆斩棘,一直坚持乡间行走的作曲家黄荟曾经独自来这里采风,他说:“踩着泥路走了7个小时,才走进来。”  哈尼族千年前从藏羌地区历尽沧桑迁移至此,哈尼古歌传唱了千年,记录着他们世代勤劳耕作的美丽画卷。  “组织青年作曲家参加此次采风学习,其目的就是让他们进一步了解传统、认识传统,使他们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多一份传承民族音乐的责任,并为开拓当代交响乐创作积累丰富的经验,这也是发展交响乐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关峡说。  当作曲家行走在有1000多年历史的哈尼梯田中,在哈尼人的土屋前、庭院里如饥似渴地汲取着那些古老而鲜活的曲调,苗家歌舞、哈尼哈巴、彝族花灯……他们在民族音乐海洋中沉醉着……  现在当地通了柏油路,虽然交通条件比以前好了很多,但从北京来到小山村,飞机转汽车也要颠簸一天,作曲家们虽然很累,却觉得不虚此行。“亲眼目睹了‘开秧门’多声部合唱的实况,像是亲身经历了传说,激发了强烈的创作欲望。”黄荟说。  创作基地贵在“留得住”  2015年10月13日,中国交响乐团红河州创作实践基地在云南元阳县哈尼小镇挂牌,当时关峡说:“这代表着未来的3至5年,中国交响乐团将分期、分批、分艺术门类组织艺术家到红河州采风创作,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气息和世界水准的艺术作品。”  为什么要建“深扎”基地?关峡说,主要出于四个方面的考虑,“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后,交响乐界特别是国家乐团应该如何行动。我们认为,第一,应从建立中国交响乐话语体系入手,搭建平台,在引导作曲家创作接地气的高峰作品上进行实践的突破。第二,从世界文化格局上看,交响乐源自西方,但我们不能永远是西方文化的附庸,只有深扎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才能结出交响乐中国化和中国交响乐国际化之果。第三,要开展‘深扎’,国家乐团就要在‘扎深’上探个路。第四,要开展‘深扎’,国家乐团就要在‘深耕’上结个果。”  谈到为何要选择到红河采风,关峡说,全国民族音乐资源丰厚的地方很多,想与国交合作的地方也特别多。但我们想,院团要有自己的“深扎”基地,但建基地也要防止形式主义。国交选红河,是因为我们知道这里民间音乐素材极为丰富,60年前我的作曲老师赵行道先生背个行李在大山里采风3个多月,转化出大量的教案及学术成果,而我33年前来到红河采风,也影响了我一生创作的理念。  创作基地的建立是探索,国交正在与当地政府合作,从体制机制上理顺和完善采风与创作、艺术家与基层之间的关系,探索形成长效保障机制。目前创作基地不仅建好了房子,修好了路,还建起传承学校,让当地孩子免费学习原生态音乐,让古老的音乐在自己的土地上一直传承下去。与此同时,国交派出艺术家精心指导农民群众,把哈尼族已失传的多声部合唱“开秧门”重新恢复起来。成千上万的群众边栽秧劳作,边齐声高歌《四季生产调》等古歌,天地为舞台,山谷为音响,真正的天籁。此起彼伏,声震原野,响彻云霄,气势恢宏壮观。  “深扎”下去是为“结出果”  “挂块牌子就是基地,很容易,甚至建上一栋楼也并不难,难的是建起来做什么。”对此,关峡有很准确的思考。建立创作基地要做三件事:一是常过来,二是抓作品,三是多反哺。  去年的采风已经结出了硕果,气势恢宏、天人合一的哈尼梯田,质朴端庄、神秘自然的民族文化,令关峡、郭小笛、赵石军等作曲家灵感泉涌,特别是不曾作过曲、一心研究指挥的国家交响乐团首席客座指挥邵恩,也忍不住拿出了他的处女作《哈尼印象》,包含《破晓》、《乐作》、《古歌》、《归天》4个部分。  4月22日,由《彝乡情幻想曲》、《哀牢山狂想》等6部作品组成的音乐会《哈尼交响》在红河大剧院奏响。它们咏叹的都是云南红河的山水风光、哈尼梯田的恢宏大气,以及哈尼族文化的神秘自然、质朴悠远,体现的是红河大地上各民族热情、淳朴、善良的优秀品格。  每部作品演奏结束的时候,观众都还沉浸在音乐的美妙世界里。随着指挥的示意,人们才如梦初醒,接着就是经久不息的掌声。《哈尼交响》如此受欢迎,让关峡很振奋。他表示:“艺术创作和民间的文艺、民间的歌曲、民间的戏曲是密不可分的,作曲家深入下去汲取营养获取灵感,我想一定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中国蓬勃发展大格局的一些真正的‘高峰’作品。”  “从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云南红河哈尼梯田,诞生出一批带着鲜活泥土芬芳和浓郁农耕文化气息的交响乐作品,去年出了6部作品,今年至少还能再出6部。我们会一直做下去,然后再精选、组合,最终打造一台真正能代表中国、走向世界的《哈尼交响》,要去全球巡演,并通过互联网传播。这是从高原到高峰的必由之路。”关峡说。每年的采风诞生一批“哈尼交响”,数年累积下来,优中选优,一台世界级交响音乐作品将从“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诞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扎实深入生活 创出世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