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ci110 发表于 2016-6-16 08:48:02

《老镜子》:中央苏区女性的精神颂歌

近日,大型原创山歌剧《老镜子》在江西首演,连演四场,场场爆满,观众为女主人公池煜华70年的等待所感动。这部剧源自江西省兴国县的一个真实故事:李才莲与19岁的池煜华结婚三天后参加革命,临别时送给池煜华一面小镜子并叮嘱她:如果有人说我牺牲了,你千万不要相信,无论如何,你要等我回来。此后,池煜华每天拿着丈夫留给她的唯一信物——小镜子在老屋前倚门守望,这一等就是漫长的70年。她一直坚信丈夫会回来,直到她去世的那一天(2005年4月24日)丈夫也没有回来。

  兴国是著名的将军县,也是中央苏区重要的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任弼时、陈毅等在此工作过,毛泽东还在兴国做过著名的“长冈乡调查”。中央苏区时期,兴国全县23万人口,参军参战的达8万多人,为国捐躯的达5万多人,全县有姓名可考的烈士达23179名,仅牺牲在长征途中的烈士就达12038名,几乎平均每一公里就有一位兴国籍烈士倒下。其实,每一位倒下的烈士家中,或许就有一个在默默等待的“池煜华”。六幕山歌剧《老镜子》就是以池煜华的故事为原型,立体地展现了一个在中央苏区时期革命英雄背后坚忍不拔、信守诺言、勤劳淳朴、默默奉献的女性形象。该剧不仅讲述了池煜华的故事,更是对中央苏区女性的歌颂。

  兴国县地处客家地区,历史上,客家女性因勤劳勇敢的本性常被外国学者高度评价。英国学者爱德尔在《客家人种志略》中说:“客家妇女,更是中国最优美的劳动妇女典型……客家民族犹牛乳中之奶酪,这光辉,至少有百分之七十是应该属于客家妇女的。”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当她们把男人送上前线后,女人们凭借坚忍不拔的精神撑起一个个家庭。当丈夫去了前线,池煜华和姐妹们组成妇女耕作队。她们赤脚忙于田间地头,学习耕作犁田。她们没有因艰苦而退缩,而是展现出骨子里勤劳的本性。当从前线受伤回来的谷生听说才莲的部队伤亡惨重的消息后,她不畏暴风雪,连夜出发,翻山越岭,步行两百多里到战场寻找丈夫下落。找遍整个战场,却并未发现任何踪迹,最后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中继续劳作。通过整部剧的故事呈现,展现了一个勤劳勇敢的客家女性形象。

  对爱情的忠贞与执着是该剧的重要线索,当李才莲和池煜华新婚后,李才莲就上了战场。池煜华对丈夫承诺:“我一定会等你回来!”这一句承诺在剧中不同段落中多次出现,整部山歌剧也以此为基点,围绕“等”渐次展开。在这70年漫长的等待中,池煜华饱尝人间辛酸:从关品暲逼嫁到二嫂劝嫁,从老兵返乡时未见到丈夫几近发疯的失落,再到年老时拄着拐杖望眼欲穿的迷茫。正是由于当初的一句话,让她不畏强权、拒绝财富与诱惑,一个人孤单地信守了承诺。

  从另一个角度看,她对丈夫的信任,其实就是对共产党、对革命的信任。站在池煜华的角度来看,与其说是信任,不如说是一种信念,是对革命必胜的信念。老区的女性虽然可能目不识丁,但是她们深明大义,于是,她们把至亲送上战场。在“扩红”时期,妻送郎、母送子等场面并不鲜见。她们大多与池煜华一样,虽然最后没有等到自己的丈夫、儿子、兄弟,她们内心痛苦,但是无怨无悔。正像剧中池煜华所说:“虽然没有等到才莲,但是我等到了革命的胜利,等到了共产党万万年。”这一句朴实的台词,说出了苏区女性共同的心声。

  历史的目光往往都投向前线的英雄,他们背后默默奉献的普通女性往往都被忽略。诸如池煜华这样的烈士遗孀,若不是导演翟俊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发现了她,她的故事就不会被搬上舞台被更多人知道。因为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了,久而久之,她也终将与许多无名英雄烈士的遗孀、母亲、姐妹一样被历史渐渐淡忘。其实,像池煜华这样被搬上舞台是极个别的案例,不为众人所知的感人故事不知还有多少。正是由于她们默默的支持,由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才能在艰难中走向胜利。

  今年正值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当我们站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来祭奠与怀念那些为中国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时,我们也应该同样怀着崇敬的心情纪念送先烈上战场的那些伟大的女性。当我们在为她们献上一束鲜花的同时,用她们熟悉的山歌音调演绎一段她们的故事,或许是最好的纪念方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老镜子》:中央苏区女性的精神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