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明哥 发表于 2016-6-6 08:01:09

笛箫制作何去何从?

  在早先的古琴各类流派中,老师若将自己使用过的乐器传给其学生,就是承认其学生为“衣钵传人”。因此,有很多古琴流传有序,经历几百年依然可以演奏。然而在笛子界这种事情并不多见,究其原由,并非老师不愿意,而是由于笛子是竹制,一般的笛子在使用十余年后,都会经历一个衰减的过程。由此,这给笛箫制作师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制作出既可以演奏,又可以收藏的上等好笛?

  当今的笛箫制作界,不乏优秀的制笛师和优秀的作品,但是所谓“千金易得,好笛难求”,一位普通的演奏者想要购买到一套趁手的好笛子,依然需要经历不少的周折。制笛师与演奏家之间,制笛师与制笛师之间依然有许多的问题需要沟通。

  笛箫制作是否需要一套通行的标准?目前笛箫制作的情况是:在不同的制笛师手中购买相同调的笛子,其内径、指孔吹孔大小、指孔的距离尺寸、竹才生长的年份都不同。每根竹材的不同,留给了制笛师自由发挥的空间,但是要注意的是:这种自由空间是以共性为前提的,比如笛子的校音,有的制笛师标准音为440Hz,有的制笛师标准音为442Hz,即便同样是440Hz,有的在温度25度时校音,有的在20度时校音,这样就会产生混乱。制笛师的个性需要保留,但是若离开共性去谈个性,只会造成行业标准的混乱与不统一。因此,笛箫制作需要一个业内的共通标准。

  演奏家与制笛师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演奏家提出自己的个性喜好,由制笛师制作出适合演奏家的笛子,再搬上舞台,这种合作关系“看上去很美”,却引来了一些乱像:在一些极端要求下,如将指孔开得很大,或是为了低音好听内径要求特别加粗等等,制笛师失去了自己本该有的特色与个性,且陷入了“制作服从演奏”的怪圈。哪怕演奏者提出的这些要求是不合理、不科学的,制笛师也好像要一味地服从。制笛师应当引领乐器的制作与改良,与演奏家合作,互相借鉴,这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合作关系,而非制笛师听命于演奏家。制笛师若真的生产出优秀的作品,是不怕没有人认可的,若被演奏家牵着鼻子走,反而会失去自己的个性与特色。

  笛箫文化如何在乐器制作上体现?中国笛箫流传千年,是一件很有文化底蕴的乐器,传承或提升它的文化价值,是演奏家的责任,更需要制作师的参与。笔者曾经见到过玉屏的“龙笛凤箫”,采用手工浮雕,十分精美,其外观特性为上乘;杭州铜岭桥生产的笛子数量众多,精品不少,其乐器特性为上乘。可否生产一些笛箫,将玉屏笛箫的外观特性与杭州铜岭桥的乐器特性结合在一起,岂不美哉?

  说起竹笛的制作,有人总喜欢拿日本的尺八来比较。日本尺八也是竹制,其选料精、内径打磨细腻,数据科学规范,制作周期长且精品多。其制作者少有大规模生产,一般都采用小型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尺八个性鲜明,价格虽贵但是追求者众。由此可见,真正好的乐器需要岁月的打磨,演奏家对音乐追求完美,注定了他们对乐器也是有不断的追求。提升中国的笛箫音乐,需要的不仅仅是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的努力,更需要制作师共同的参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笛箫制作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