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戏台词课的方法
中戏台词课:个人认为:究竟有多少大牌明星能撑得住话剧舞台?有人说,不足六成。这些能上舞台的明星又有多少台词功底是过关的?有人说,不足三成。
也许,这样的数字有些偏激,但是不少演员的台词功底薄弱,却是不争的事实。深究其原因,却也非常复杂。
中央戏剧学院台词课教师、戏剧专家和公认的台词过硬的演员,成文两篇。上篇介绍戏剧学院台词课教学的情况,下篇阐述成熟演员演出前台词准备的细节,希望能为读者答疑解惑提供思路。
某下午1点半,徐平老师的研究生、“助教”刘澄宇把在教室里等待的记者请到了操场,中央戏剧学院影视表演专业专科2010级3班的台词课,是从操场上开始的。
整队之后,刘澄宇开始带着全班20多个同学绕着操场跑圈。夏天炽热的阳光晒得皮肤生疼,操场上没有一棵树。
“台词课管得挺宽的吧。体力不行,就没劲儿说台词,也肯定顶不下一场大戏。”中央戏剧学院台词教研室主任徐平站在操场中央,不时地提醒着某个跑得不够漂亮的学生。“注意动作,别弯腰驼背的,你们可是要当演员的!”
跑步结束,稍作放松,学生们开始“站桩”。台词课的“站桩”姿势基本与武术的“站桩”相同,都是以马步站立,双手攥拳向前平伸,只是在身体处于高度紧张的同时,学生们的嘴里都没闲着,绕口令一遍遍地背着。
站桩结束,学生们6个人为一组,站成一排,手臂搭在旁边人的肩上,他们要以半蹲的姿势念着百余字的绕口令向前走,直到绕口令念完。这样的练习要做6组。两组还没做完,一个女生就坐到了墙根的阴凉处,“她平时总请假,练得太少,现在跟不上了。”徐平说,经过一个半学期的训练,大部分学生终于有点“样儿”了,但是不努力的肯定不及格。
稍事休息之后,学生们围成一圈,边拍手边念绕口令《学好声韵辨四声》。每念一次,嘴里的节奏不变,手上的节奏都会有变化。“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台词都要跟动作协调配合,打基础的时候得先从‘别扭’开始。”将不加感情的台词与肢体动作配合默契,这也仅仅是个开始。
因为天气太热,徐平把学生们“轰”回了教室。但是,体能训练仍然没有结束。俯卧撑、仰卧起坐、“小燕飞”“两头起”……剩下的练习都在教室里进行。
“两头起”是最有意思的练习,徐平并不要求学生们在“起”时必须用手够到脚,只要四肢离地即可,但是同学们要在徐平教鞭的节奏下起落,并且在“起”时要摆出造型,每次不得相同。
“你看这些女生瘦的,就这样还不吃饭。上我的课总有晕倒的,一碗方便面下肚就好了。瘦就好看吗?”100分钟的体能训练结束,所有人的衣服都湿透了,徐平给学生们10分钟时间回宿舍换衣服。
这10分钟里,徐平也没闲着,又翻看了一遍邮箱里学生们交上来的书面作业。书面作业分专业名词解释、句式练习和课堂感受三部分。
某某顺手拿起一名学生的课本。课本是高等艺术教育“九五”部级教材、中国艺术教育大系之艺术卷中的《演员艺术语言基本技巧》,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中央戏剧学院的本科和专科,如今都用的是这本教材。
《演员艺术语言基本技巧》是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台词教研室的老师们,根据上课的讲义和专题研究的论文,经过加工整理汇编成的教材。教材共分为舞台语言语音声音基本功、舞台语言的基本表现手段、舞台语言外部技巧、舞台语言艺术处理、话筒语言的艺术处理5个部分,囊括了表演系台词课几年内的所有内容。
10分钟后,台词课继续,徐平开始检查另一项作业——柯兰的诗歌《船在水上》的朗诵。
“船在水上,不停地遇到风浪。人在世上,会不断地遇到困难……
风浪考验舵公的胆量,困难试验人的坚强。
会驾驭风浪的叫老舵公。能克服困难的才叫战士。”
一首只有4句话的现代诗歌,被学生们演绎得千奇百怪。有人平静讲述,有人佯装哭泣,有人配乐朗诵,有人甚至跳起了舞。每一个人表演结束,学生们都会进行集体讨论,在讨论中帮助表演者改进、思考表演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没有解决的问题就会当成作业,让学生们课下继续思考。“我鼓励他们在讨论中多发言,这样既能够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能够让他们多进行独立思考。”即使是在最后的总结点评里,徐平也不会评价每个人观点的对与错,都留给学生们自己去判断。
有意思的是,站在舞台上,每个学生都在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表演,而在讨论的时候,很多人都带出了家乡的口音。
将近下午5点,下课了,依然有多半个班的学生没有上台表演,他们的“排练作业”只能下周再交了。
据徐平介绍,表演系、导演系本科生的台词课为每周6课时,需要学习两年半;专科生的台词课为每周4课时,一共学习一年半。“呼吸、发声、正音、绕口令、韵白的训练,是台词训练的基础;之后是学习重音、停顿等技巧,对融入感情的文字进行处理;最后才是学习用台词来塑造戏剧中的人物。这基本就是台词课学习的过程。大四就进入了排大戏的阶段,排戏时当然也包括了台词训练的内容。”
从1953年中央戏剧学院台词教研室成立,第一任院长欧阳予倩就非常重视台词课的教学工作,他不仅兼任台词教研组组长,指导教师进修,组织教师们编写教材,还亲自给学生上课。导演艺术家罗锦鳞就曾经上过欧阳予倩的台词课:
“我1956年在中戏导演系学习,我们那时候的台词课每个老师只带3个学生。每节课45分钟,每个人就有15分钟的时间,老师有充裕的时间给我们点评、指导。1957年,老校长欧阳予倩就狠抓过台词教学,最后他亲自上课,教的就是我们班。”
之后,欧阳予倩又采纳了老舍的建议,把大鼓、单弦等曲艺艺人请进了学校,让学生们跟着老艺人学习,这也对学生们的吐字发音规范起到促进作用。“老校长曾经说,中国戏曲、曲艺的演唱,与中国的语言结合得很紧而又富表现力。这种民间的曲艺,始终与人民的口头语言保持着最紧密的联系,适合话剧和新歌剧演员借鉴。所以,传统曲艺课我们都上过。”罗锦鳞说,如今这样的课程早已不再开展。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老师教学只是“领进了门”,学生们真正的修行还要靠自己,但是如今又有多少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能够吃得了这“苦中苦”呢?
台词一定要注重气息和声音特别是每个人的“共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