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导演徐浩峰:我是胡金铨的“私淑弟子”
“我心目中最理想的武侠片是胡金铨先生的作品,我是他的‘私淑弟子’。虽然和他隔着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但在我的电影探索道路上,我对他的作品一直心领神会。”大陆武侠电影导演徐浩峰6日在台北畅谈自己的文化师承。台北市文化局主办的“2016台北文学·阅影展”6日在此间举行开幕记者会。开幕影片《师父》的导演徐浩峰与会,并接受记者采访。
本届影展以“文武相对·字影跨界”为主题,两位主题作家分别是徐浩峰和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两人都长期跨界文字和影视创作,而且一中一西,一文一武。影展将推出14部电影作品,除《师父》外,还包括徐浩峰的作品《倭寇的踪迹》《箭士柳白猿》,以及他推荐的“私房电影”《红圈》《猛龙过江》《空山灵雨》《烂头何》等。
徐浩峰对记者表示,中国武侠电影最初是和神仙传、魔术、戏曲相结合的,刘家良导演的《烂头何》就继承这一点,把魔术变成了电影的视听语言。后来,很多港台导演把武侠片发挥到登峰造极。“而作为大陆北方人,我受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陆批判现实主义思潮的影响,所以我拍武侠片会从社会阶层分析、行业特征的角度入手,不同于武侠片的传统叙事形态”。
“镜头语言方面,我是大陆第四代导演的学生。他们那代人青年时受到苏联蒙太奇艺术的影响,后来又受到欧洲纪实主义影响,企图把两者结合,我的武侠片风格就是这种努力的延续。”徐浩峰说。
《师父》去年获得第52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动作设计奖。徐浩峰现任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师,以《逝去的武林》开创武侠纪实文学先河,“硬派武侠”小说《道士下山》被陈凯歌搬上银幕。他还曾担任王家卫电影《一代宗师》编剧。
在记者会现场,台湾著名演员、胡金铨导演文化艺术基金会执行长石隽称赞徐浩峰的执导功力,认为他不向高科技低头,把武侠片拍得非常写实,又特别好看,并期望他把中华武术文化推向全球。徐浩峰特地摆出形意拳的起手式向石隽致敬。
关于海峡两岸和香港武侠文化的渊源,徐浩峰如数家珍。他说,胡金铨原来属于在北京做话剧的团体,后来到了港台地区,仍带着北方的文化之脉。
“其实,在台湾演员金士杰、戴立忍身上都有北京文化的脉。”徐浩峰说,正因如此,两人在《师父》里能很好地诠释具有京味的角色,都得到了大陆观众的认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