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为何衰退
2013年的出版领域,贾平凹、韩少功、苏童、马原、阿来、李洱等国内知名作家都在今年推出或即将推出长篇新作,有媒体称为“长篇小说出版的大年”。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每年诞生的长篇小说超过8000部,最终付梓出版的超过2000部。相比较而言,短篇小说的创作量尽管仍旧在增加,但能够产生社会影响的却寥寥无几。有学者称“严格意义上的熟稔之作终究是硕果仅存”。
和中短篇小说命运相连的许多著名的文学杂志,似乎也有逐渐倾向长篇的趋势,《收获》、《十月》、《人民文学》等等,也都曾因为多次选择刊登长篇小说而被疑为定位变化。
与此同时,今年布克文学奖颁给短篇小说作者,也再次引起了诸多关注文学的人们对于短篇小说创作的注意和争论。5月,第五届布克国际文学奖将桂冠颁给了美国短篇小说家、翻译家莉迪娅·戴维斯。她的小说以短闻名,一度被人称为“微小说”。而在7月颁布的2013年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名单中,英国作家大卫·康斯坦丁凭借短篇小说集《英格兰中部的茶和其他故事》夺得桂冠。
“长篇崇拜”、“短篇衰落”,短平快的世界里,为什么短篇小说却被如此冷落?对此,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说:“出版结构的根本性变化使得书籍成为出版的中心,相应的,长篇小说自然也就成了出版的中心;相对的,文学期刊的冷落,使得中短篇小说的受众逐渐减少。这是一场全球范围内的大趋势,中国如此,西方也是如此。”
出版生态的变化是世界趋势
北京晨报:两大奖项颁给短篇小说作家,掀起了关于短篇小说的讨论,不少人认为国内短篇小说创作在衰落,您认为是否真的如此呢?
张颐武:确实有这个现象。在上个世纪80年代,短篇小说非常繁荣,也是文学出版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那个时代,短篇小说不仅受众广大,对作者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太重要了,一个作者的知名度,很多时候是依靠短篇小说获得的。现在许多国内知名的作家,最开始也大多都是以短篇小说成名的。
北京晨报:那是什么让短篇小说衰落了呢?
张颐武:出现这样的变化,主要原因在于出版结构的变化。我们很容易发现,短篇小说最繁荣的时代,也是期刊最发达的时代,那个时代文学期刊的受众非常广,读的人特别多,一个作者要在期刊上发表文章,那么很容易就会获得足够的知名度,同时,那个时代书籍的出版不容易,相对来说在期刊上发表会容易一点。一般来说,期刊每个月都会出版,发行量很大。所以,期刊的发达,造就了短篇小说走红的时代。但是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出版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出版的中心转向书籍,而书籍则以长篇小说为中心。这种转变影响了文学创作的趋势,全球都是如此,并非只有中国这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