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荷包(湖北应城民歌)
膏矿号子是劳动号子的一种,流传于湖北应城矿区,故也称膏洞号子、膏矿号子。旧社会的石膏开采,生产环境极其恶劣,矿工在不见天日的低矮坑道中作业,每一道工序都是十分笨重的体力劳动,有些还是群体劳动。为缓解劳动的繁重枯燥,调节呼吸,统一劳动动作,减轻疲劳,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发出了前呼后应的呼喊,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劳动号子,这种劳动号子所注入的文化内涵,是百年来广大劳动人民心血、汗水、智慧的结晶。
应城膏矿号子流传很多、很广,分为有歌词和无歌词的号子,无歌词的号子如正眼号子(正眼:即矿工上下和出膏的矿井)工人们在操作吊车时,由一人领唱,众人哼和,节奏稍快。水眼号子:(水眼:往外排水的矿井)工人们用木辘车把铁桶放下去打水起来,一般要三人以上操作,也是一领众喝的形式,节奏稍慢,显出一种自由疲劳状。以上两种号子是没有歌词的,全由一些感叹性的助词组成。正眼号子只有:“哦呵……嗨唷呵……”之类。水眼号子也只有:“咿呀……呵哇哦……”的呼喊声。
有歌词的号子如:锤工号子(小快板式的)、拖工号子:(稍慢,沉重地)、抬工号子(吃力地呐喊)等种类很多。
三月下洞腊月上/爹妈不认得儿子的相/这是脱的么人生/我越思越想心越伤。
应该说,应城的膏矿号子和膏矿歌谣是分不开的,特别是有具体词曲的膏矿号子,好多词曲也都是从歌谣中来的。膏矿歌谣中有劳动歌谣、生活歌谣、仪式歌谣、知识歌谣和革命歌谣,其歌谣语言质朴无华,感情真执,没有丝毫的雕琢和粉饰的痕迹,多为四言八句或顺口溜。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应城已成为全国著名膏(盐)矿区,应城矿工有二万余人,运输工人约八千,形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工人阶级队伍。为了组织工人运动,刘少奇、彭德怀、贺龙、董必武、陶铸、李先念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都来到矿区领导过革命斗争。革命群众以他们的英勇形象编写了很多革命歌谣运用到膏矿号子中,如:
董必武,八字胡/最知膏洞工人苦/汉口坐船到应城/串通我们歪(念sa)屁股/进城锤乱禁烟局/成立工会冲县府。
膏矿的工人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而且还加深了对石膏知识的认识。他们把石膏的用途编织成歌谣,常常运用到膏矿号子中。如:火暴牙/满口火/疼得恶涎往上椭/不用郎中开药方/心肺、石膏炖着喝。
膏矿号子体现着“膏盐文化”的精髓,也是旧社会苦难矿工真实生活的写照。吟着它古老的旋律,我们要永远记住那些在黑暗中找寻白色的影子。
将歌曲所在地的民歌特色一并介绍,再发具体的作品来应证,这是很好的宣传方法。有理论有实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