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生活和歌曲创作
深入生活和歌曲创作人民群众不仅需要数量多,而且需要质量高的音乐作品,来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因此,提高歌曲的创作质量已成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要提高歌曲作品的质量,自然要从思想、生活和技巧三个方面努力,但三者也就有中心,就以我来说,我认为必须以深入生活为中心,提高思想、提高技巧,才能提高歌曲的创作质量。
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有可能创造出鲜明、独特的音乐形象;也有可能获得新的创作主题。这已由许多同志以往的创作实践所证明。如:丁平同志一九五二年入朝时,受到了战争的锻炼,在思想上提高较快,并在工作中立了二等功。他基于努力去表现志愿军英雄事迹的愿望,而创作了《英雄的汽车司机员》那样风趣乐观、生活气息非常浓厚的演唱歌曲。晨耕同志是入朝回来后,又到坚守五音山的英雄部队生活了一个较长的时期,才创作出《英雄的阵地,钢铁的山》那样坚强、宏伟、气势磅礴的音乐形象;又如他创作的表演唱《歌唱光荣的八大员》,反映了各服务行业作风的转变,也是观察了社会上的新气象、新事物,再加上他本身也具备了同样的服务态度(如晨耕同志在巡回演出中不仅亲自排练节目、参加乐队,有时还说相声),才创作了新鲜、明快而热情洋溢的音调。
如果以生茂同志为例就更能说明问题。他于一九六○年六月和洪源同志一起下连当了半年兵。在这个过程中,生活是比较丰富的,思想也有显著提高。战士的感情和思想品质,对他也有较深刻的影响。因此,这个时期他所创作的歌曲,生活气息比较浓厚,音乐形象也比较鲜明。如《拉起风箱呼哒哒》(洪源、德崇作词,发表于〈解放军歌曲〉1961年4月号)是这样产生的:生茂同志参加了野营演习并当了炊事员,在演习中,炊事员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连首长往往是根据战斗要求提出任务,如:在四小时内要他们烙完一百五十张饼,以保证全连最后向“敌人”冲锋时有充沛的体力,并要求白天不冒烟,夜晚不见光。炊事员往往是在“缺柴”、“无煤”、“少锅”的情况下展开“战斗”,但每次都能圆满完成任务。有时为了保证明天拂晓连队按时吃饭,就要连夜把菜饭做好,在万籁无声的夜色中,只有风箱呼哒作响。战士们经过一天的紧张战斗之后,都呼呼地睡着了,做着香甜的梦,而炊事员却在辛勤而愉快地劳动着,他们在重重困难面前,心里想的只是如何让战士吃好,把训练搞得更好。生茂同志和他们一起劳动后,被他们那淳朴而伟大的行动深深感动,只觉得不歌颂他们就象欠了一笔债,因此才和洪源同志合作了这首歌。
这首歌词第一段是:“月儿明,风儿凉,部队野营在小山岗。静悄悄四面无声响,只有我拉这大风箱,呼哒呼哒好象战士把歌唱……”如果作曲者没有身临其境的生活感受,很可能当一般的抒情歌曲去处理。但生茂同志不是这样,而是合着拉风箱的节奏,抓住了人们内心的感情和环境的特点,写出了淳朴而深沉的音调:
月儿明来风儿凉啊,部队野营在小山岗,静悄悄四面无声响啊,只有我拉的这大风箱呼哒它
这样的音调所表达的正是炊事员内心的感情,并非生硬造作地故意渲染。又如:
呼哒哒哒呼哒哒哒呼哒哒呼哒呼哒呼哒,灶下的火烧的旺,合着这节奏闪闪亮,火焰随着心儿跳,心儿比火更明亮。
这一段并非自然主义地模仿生活音响,而是写出了炊事员对劳动的赞赏。又如:
呼哒哒哒呼哒哒哒呼哒哒呼哒呼哒呼哒,大风箱它不停地唱,炊事员心里真舒畅,我做的菜饭香万里呀,红太阳啊,呼哒哒。
它表明炊事员的劳动热情已达到了顶点,当他们把一切都准备好了,才突然发现东方已经发白,这时出现了豁然开朗的音调,炊事员一夜的辛劳,也随着夜色的消失而无影无踪了。
我这样介绍并不是说这首歌已完美无缺了,而是说这种创作的道路是正确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生活中,可以受到深刻的阶级教育。我们去部队参加“两忆三查”运动,就是一次极其深刻的阶级教育。当我们听了许多战士忆苦之后,受到了极大的震动,才知道在旧社会里苦是那样的广,那样的深,几乎是百分之百的士兵家庭或本人都有苦。由于地主和反动派的压迫,穷人们卖儿卖女、沿街乞讨更是普遍现象。这对我有着强烈的感染,我想:对于这些受苦的同志,我能做些什么呢?于是就和他们谈话,把他们的苦史写成短文,登上墙报上教育大家;和他们一起算苦账、挖穷根、找甜源;帮助他们学毛主席著作;和歌剧团的同志一起把一些典型材料编成幕表戏,演给战士看;又写了五首配合运动的歌曲,唱给或教给战士们。运动逐步深入,自己的感受也在加深,觉悟也在不断提高,也就产生了真正阶级兄弟的感情。特别是经过上述一系列活动,大大缩短了我和战士的距离,打破了军衔、年龄、个性的限制,战士也来找我合作写歌曲或排练节目。在这种情况下所写的歌曲,大部分是受战士们欢迎的。
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可以“就地求师”,随时听到战士对歌曲作品的评议,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鉴别能力。如:去年九月我下连当兵时,曾在一个团的范围内组织了一个近面人的战士合唱团,(歌剧团的演员和乐队也参加了)唱了五支歌,其中《革命大家庭充满阳光》一歌开始教唱很吃力。当时我怀疑这首歌没有写好,但战士唱歌情绪很高,坚持要唱,甚至我想把合唱改成齐唱,战士也不同意。这就给了我信心和力量,使我有勇气继续教下去,结果唱好了。而且唱了合唱,加了衬腔。演出之后,战士们反映:五支歌中最喜欢的是这首歌;而且演出效果也最好。如果没有这一次艺术实践和战士们的鉴定,我很难断定它的好坏。
另外,在教唱中,还可以研究战士修改歌曲的原因。如:我在“两忆三查”中写的一首《歌唱徐长龙》(中士梁全作词)小唱,原是五声音阶,而战士唱时,偏偏加了si和升fa。即:
我们的炊事班有个徐长龙,埋头工作不作声。一天从早忙到晚噢,钻研创造数他行啊!哎!哎!
(1)说明了战士有转调的感觉。第二小节是F调;第四小节改为之后就变成了C调的,正好和第小节相似,只是第一拍中音程的上行四度变成了下行四度。
(2)把改为是和字音有关系的,“到”字用#4更口语化;另外,战士用了戏曲唱法,在七声徵调中,自然会出现变徵音,这就否字一所谓“战士的歌曲,最好用五声音阶”的论断。
当然,我并不是说战士改了就一定好,而是说发球这一类的作曲技巧,如果不是生活在劳动人民中就很难感受得到。这说明了技艺是从生活中产生又反转来表现生活的。虽然有些经过前人整理提炼后,不需要我们再去从头摸索了,但在生活和艺术实践中,却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着新的创作技巧。因为,生活天天在发展,要反映新的生活就必然产生新的主题和新的内容相适应的新的技巧。
我们深入生活,也仍然有它的局限性,不可能解决创作中的一切问题。但以深入生活为中心来提高创作质量是比较稳妥可靠的。虽然不能说只有亲身感受的才能写,间接感受的就不能写;但毛主席说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应该说亲身感受是我们获取生活知识和创作源泉的主要方式。
页:
[1]